欢迎新人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说是家信,是因为都姓孙,一家子不说两家话,一笔写不出俩孙字。
文章只是在探讨一些关于妫姓孙与姬姓孙的那些事,没有孰是孰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理出至于探究与辨析。下面是关于《重磅推出专论:孙氏历史不容歪曲和篡改!》这篇文章,孙国有回复孙治安宗亲的讨论信。
孙治安宗亲台鉴:
大作《纂改》已阅,暂且回复如下:
1,本人经过"文革“时期,见过红卫兵批斗"走资派"的场景。贵文《前言》又是咬牙切齿,又是高呼口号,让我想起那种氛围。拙作《关于妫姓孙氏说的形成》根据确凿无疑的史料,较为严谨的分析推理,说了几句真话,在一个研讨会上发表。不过是丑媳妇也要见公婆,抛砖引玉而已,任人评点。未曾料几句真话会把你气成这样,恨不得“打倒在地,再踏只脚”!有理不在声高,何必气势汹汹?更何况于本族内!如果对外族你会怎样?破口大开,大打出手吗?形象如此不雅,令人难以想像!奉劝宗亲,切息怒、多保重!我还有话要跟您说。
2,拙作《形成》要点在于:指出《孙氏宰相世系表》源自唐孙逖家族私谱,是他们杜撰了妫姓孙氏说。几天前您在网上对该文提出商榷,却回避了这个要点,恐怕不是读不懂文义,而只是要在网上显示您与xxx"商榷"罢了。对吗?
3,您在《纂改》中说:"他们打着学术争鸣的幌子。"他们指谁?我作为孙姓后裔,不满足于家谱上的那点记载,想研究孙氏源流,弄清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这是我的权利与自由,是国家法律赋予的,能剝夺吗?我不为名、不图利,更不想蒙蔽裹胁族众,不需要打什么幌子。我认为,探索研究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自己亲力亲为,并且要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到较为可信的结论。为此,还必须遵循学术讨论的规则,那就是:学术无禁区,认理不认人,平等交流。认证据不认成见,用证据来审视议题。认理性不认感觉,坚持实事求是,合理论证。既要吸纳新知,又要兼容异见,经过交流,求同存异。而不是扣帽子、打棍子,捕影子,猜想臆测,搞唯我独尊、有罪推定;更不应搧风点火,拉帮结派,刻意制造矛盾,使斯文扫地,族群分裂!
4,您说"将妫姓孙氏历史伟人,名人歪曲篡改成姬姓孙氏。“我想,这个问题不必争论,现有文献足以证明谁在篡改孙氏伟人,名人的属姓。《新唐书,孙氏宰相世系表》谬误甚多,世所公认,不足为凭。现提供几个文献线索,望能查阅。即:南齐王俭《姓谱》、《资治通鉴》周显王16年元胡三省音注;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唐《元和姓纂》、宋《广韵》、《孙处约墓志铭》,等等。这些文献都载明,孙武,孙膑,孙权,孙处约都是卫康叔后裔。自古流传如此,不需要任何人把他们篡改成姬姓孙氏。要讨论"篡改“,除了上述文献,还有《世本》记载陈书后裔为子占氏,《孙嘉之墓志》记载孙嘉之以上四世单传。但在《孙氏宰相世系表》中,陈书赫然在目,孙孝敏有了兄弟。这充分表明,孙氏宰相世系完全是唐孙逖家族编造出来的。
5,您说"否定妫姓孙氏历史”。我郑重地告诉您,没有人否定妫姓孙氏历史,只是指出,这个孙氏的鼻祖出自唐孙逖家族。他们的家谱经过几代人的修改增删,有了妫姓孙氏之说。《元和姓纂》上,孙逖家族记载在乐安孙氏之下,但《姓纂》提到孙氏姓源只有姬姓,芈姓,荀氏,而无妫姓。难道《姓纂》会单独挑出妫姓而遗佚掉?
6,关于周武王嫁女的事。最早的记载是《左传,襄25年》记载的郑子产对晋士弱的话,学界多解释为周武王以长女配陈满。《新唐书》说是"周武王以元女配阏父,生胡公。"您却说:“周文王姬昌还特意将长女大姬许配给妫满,封妫满于陈地株野,建立陈国。"请问,周文王在世时还没有灭商,他拿什么土地封妫满?周地吗?周武王灭商时,周文王已去世,如何封妫满?另外,周灭商时武王也已经很老了,你还要让他的长姐嫁人,不觉得荒唐吗?您就让大家拜读这样的东西?愚弄宗亲吗? 总之,搞研究是需要下点功夫的。一知半解,武断乱说是不妥的;挂大喇叭喊口号,既不能唬人,更不能服人。真诚希望你加强学习和修养,踏实钻研史料,拿出令人信服的文字来。如然,则孙姓幸甚!族人幸甚!
孙国有敬复于杭州
虽然信中内容充满了激情澎湃,但信中孙国有宗亲对孙治安宗亲很尊重,一直用您这个词语。相互尊重也是一种大气的情怀,学术之路就是一场充满了激情的辩论赛,各方必须都让众人信服的论点论据,但是这是一场没有胜负之分的辩论赛。
免责声明:本号所转载内容来源于宗亲投稿及书籍、互联网、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以便删除或妥善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关于回复《孙氏历史不容歪曲和篡改》的一封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