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视觉中国/图)
近十年来,每年都去四行仓库凭吊。一般都是下午去,先看一圈抗战纪念馆,然后走上西藏路桥,看看桥下平静的苏州河水和下游方向的花团锦簇,最后踱向西墙,默默仰望战争伤痕。
最近《八佰》上映,正好带着儿子观影后重访战地,发现今年的访客多了不少——这是好事!
“劳卿担负全责”
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八行笺,被刻在了石板上,上面是谢晋元将军写给妻子的家书,敬录如下:
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衰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谢晋元是梅州山区的客家人,曾就读于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毕业前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四期,自排长积功升至营长,八·一三淞沪战役期间升为团附(副团长),故被全国抗日军民尊称为“谢团长”。他本系一介书生,文字功底扎实,自不待言。 我曾以为信中这位“巧英吾妻”是他在老家娶的夫人,参观之后方知不然,奇男子背后往往有奇女子的坚毅支撑。
谢晋元夫人全名凌维诚,是出生于上海的镇江人,其母在徐家汇开一爿面店,供养三个女儿完成学业。凌维诚是老二,学的是音乐,大学毕业那年给闺蜜做伴娘,伴郎是个北伐军连长,颧骨高耸,说一口难懂的广东官话,倒也相貌堂堂男子气概十足——“凤凰男”谢晋元(谢晋元之子谢继民的说法)和女大学生凌维诚便如此相识了。
谢晋元一生中三次与日军作战,除了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战役外,早在1928年他就率部与日军在济南发生冲突并身负重伤,被送往汉口疗伤,一年后才痊愈。凌维诚从上海赶赴汉口照顾,日久生情,最后于1929年9月不顾家人反对,在汉口大华饭店与谢连长成婚。
谢晋元与凌维诚先后生育了两女两子。1936年春,驻扎在四川万县的资深抗日军人谢晋元奉调抵沪,便装侦查日军布防情况。他深知中日必有一战,上海迟早将陷入战火,说服妻子从上海举家迁往他的老家——位于粤闽赣交界山区的广东省蕉岭县,一是因为那里群山环绕,相对安全,二是谢晋元兄弟二人,兄长已亡故,无人照顾家中父母,只能委托太太尽孝。
这也就是他信中所说的:“门衰祚薄,亲者丁稀”……“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
于是,凌维诚这位衣食优渥、不事稼穑的江南闺秀, 怀着小儿子,带着三个儿女,千里迢迢奔赴夫家,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开始学习在南岭山区务农,养活全家老幼八口人,一干就是十年。
据幼子谢继民回忆,他小时候白天很少能看到母亲,因为等他起床时母亲早已上山干活去了。出门前母亲总是先煮好一锅米饭,孩子们起床后自己舀饭吃,配点咸菜或盐水下饭,吃完自行背书包上学,放学后才能等到母亲回家。
用凌维诚自己的话来说:“在老家的十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我想来想去到现在还弄不明白。”
期间,谢晋元于1941年4月24日被汪伪政府收买的汉奸刺杀于英租界,壮烈殉国。自1936年一别,凌维诚再也没有见到过丈夫。
抗战胜利后凌维诚与四行孤军幸存者相聚上海。(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抗战胜利后,凌维诚方拖儿带女回上海。她们首先坐小木船沿韩江而下至汕头,但缺乏盘缠坐海轮返沪,幸亏船主得知她是谢团长遗孀慨然应允免除食宿费用。回到上海以后她又面临新的困难:遭到日寇折磨奴役的孤军将士们听说团长夫人来了,陆续前来投奔,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余人。当时上海百废待兴,加上国共战事又起,经济十分萧条。退伍将士们不愿意打内战,又找不到工作,生活陷入困顿,凌维诚遂一方面动用谢晋元生前的社会关系,安排将士们从事司机、铁警等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孤军营的租金收入给这些老兵贴补生活。
解放后,随着社会安定和户籍管理的加强,孤军将士们陆续返回原籍,凌维诚总是给他们送上一笔盘缠和安家费。直到三年困难时期,尚有老兵前来求助——宝山老兵郭兴发回忆:“家里揭不开锅了,我带着儿子到夫人家,夫人弄了一小袋米让我们带回去,这在当时可是钱都买不到的宝贝。夫人真好!”
这些米,是团长夫人用迁居台湾的妹妹妹夫寄来的接济款换成外汇券才买到的。
“你们是湖北通城的吧?”
影片《八佰》中描写了几个被日军打散的湖北保安队士兵,被临时编入四行仓库守军中,在残酷的战斗中融入了新的集体。其实,历史上的四行仓库守军主体就是湖北通城县的补充兵。
这支部队隶属于88师262旅524团,88师是国军三个德械师之一,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因此担负着防守闸北的重任,在淞沪战役中损失极为惨重。官兵战死后补充兵员,补充后再战死,战死后再补充,如此五次,等到通城保安大队抵达时,524团每个连只剩下七八个人,不足一个班,真可谓死伤殆尽。于是通城保安大队被全员补充到524团第1营,形成一个齐装满员的加强营,随后这个加强营就背着524团的番号入驻四行仓库。
因此,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个广东军官率领着一群湖北士兵保卫上海最后阵地的故事。
那么这支通城保安大队是电影中所描述的一群新兵吗?倒也不是。他们本是用来镇压红军的。
湖北通城位于鄂湘赣三省交界处,南面是湖南平江,东面是江西修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都属于苏区。被苏区三面包围的通城县城遂成立了三个保安中队,统称通城保安大队。抗日战争爆发后,淞沪战场如同一台巨大的绞肉机,国军兵员损失极大,亟需从周边补充兵员,因此将通城保安大队三个中队中的两个调往上海,成为524团第1营的两个连。由于这支保安部队长期与红军作战,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故而能够在抵达战场后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挡住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影片中娃娃兵“小湖北”的原型可能是万连卿,他的人生跌宕起伏,算得上是这批通城兵中的传奇人物,在此做一简介。
万连卿的父亲万顺富是中共通城县委副书记,革命烈士,被通城保安大队第二中队长拷打致死。万连卿本人当过儿童团长,后来落到了通城县长贾廷申手里。贾县长见他年幼,免他一死,留在手下做勤务兵,结果被人告发并遭革职。离开通城前,贾县长把万连卿送到了保安大队,让他当兵吃粮,在乱世中苟全性命。没想到不久后抗战爆发,娃娃兵万连卿被命运之轮裹挟到了淞沪战场,当上了谢晋元的勤务兵。
从四行仓库撤退后,万连卿跟着谢团长进入租界内的孤军营;谢团长遇刺后,租界遭到日军占领,孤军营被毁,万连卿被日军押解到南京孝陵卫做苦役。在那里他利用在孤军营里学会的乒乓球技,与看管他们的日本军曹打球打得昏天黑地,掩护七名战友逃跑,最后自己也顺利逃脱。
这八名孤军在句容茅山碰上了新四军游击队,他们婉拒了新四军的挽留,拿着对方给的八个铜板一路跑到了江西上饶的三战区司令部;三战区要安置他们从军,他们没有停留,继续拦车向南跑,到了广东韶关的九战区司令部;九战区又要安置他们,他们依然不肯停步,辗转桂林、柳州、贵阳,最后终于找到了88师重庆留守处,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万连卿再次穿上88师军装,在陈明仁的率领下从云南保山打到中缅边境的畹町,将日寇赶出云南,随后回师东进,收复广西,此时他已升为上尉。
但抗战一结束,万连卿就退伍了。他听说谢团长夫人在上海,就回到了满载悲情回忆的上海。经凌维诚托人帮忙,他在老北站当铁路警长,娶妻生子,终于过上了几年安稳日子。
解放后,作为旧军队的“上尉”、旧政府的“警长”,万连卿被送到乌苏与克拉玛依之间的戈壁滩上劳改,在那里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刑满之后无处可去,便作为农场职工留在了北疆。
1979年的一个早晨,万连卿想换换口味,离开农场食堂找了家小饭馆吃早饭——湖北人叫“过早”,临走前碰到两个贩茶叶的外乡人进来,一口乡音,几十年没有听到过了。
万连卿迎上前去,用新疆普通话问道:“你们是湖北通城的吧?”
其中一人四年后当上了副乡长,才把这个饱经沧桑的刑满释放人员接回老家。
湖北通城人到万连卿及其父亲墓前扫墓。(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万连卿逝世后,当地亲友将他与父亲万顺富烈士合葬,树起了墓碑。
左边写的是:万公顺富 土地革命创伟业 江山永固
右边写的是:万公连卿 淞沪会战传美名 英烈长存
“尽了一点国民天职”
谢晋元孤军固守四行仓库,北面和西面是日寇,东面隔着西藏北路是被沙袋隔绝的北公共租界。南面隔着光复路就是苏州河,苏州河以南也是公共租界,是淞沪战役中的“安全区”。租界中的上海市民不仅聚集在苏州河边“隔岸观火”,他们向孤军通报日军进攻方向,还组织募捐,为孤军筹集各类物资。
筹集物资是一回事,运送物资可就是另一回事了。当时的苏州河恍如边境,驻防英军严密封锁新垃圾桥(今天的西藏路桥),不允许华界人员擅自进入租界,也不允许租界物资流向华界,以免被日军抓到把柄给租界带来麻烦。
在这样的形势下,女童子军杨惠敏为了给孤军送一面国旗,不得不趁着夜色迂回绕道越过苏州河。这面国旗次日清晨飘扬于四行仓库楼顶,成为举国传颂的战场佳话,也衍生出了杨惠敏泅渡苏州河的美好传说。
但大宗物资又如何运送呢?
这时,一个二十八岁的湖州人出现了,他叫顾乾麟。
青年时期的顾乾麟及其妻子(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顾乾麟是湖州南浔人。南浔是湖丝重镇,顾家世代做丝绸生意,到了他这一代因父母早逝,十七岁上就不得不弃学经商,在上海经营一家负债累累的打包厂。经过十年奋斗,每天工作14个小时,终于事业有成,在上海滩的商业界站稳了脚跟。
早在1929年,顾乾麟就报名参加了义警。义警是租界工部局为了解决治安不靖、警力不足问题而设立的志愿者机制,当时称为“特别巡捕”。它有点像“联防队”,但管理上远为严格:报名者必须是具有正当职业的工商界人士,全凭自觉自愿,没有酬劳;录取后先接受四个月的专业训练,考试合格方可上岗,此后比照正规警察逐级晋升;每周工作两次,每次两小时,均在业余时间值勤,亦即晚八点至早八点,从而与白天巡逻的巡捕形成互补。
顾乾麟从1929年到1949年干了整整二十年义警,从最基层的警士一直做到副总监。因总监例由警察局长兼任,故副总监就相当于义警中的最高职位,属下共有一万二千多名义警。
四行仓库保卫战时,顾乾麟担任义警总警司,与英军共同守卫苏州河及其沿岸桥梁。义警原本负责晚八点至早八点的巡查工作,值此非常时期,夜间防务也由英军统揽,只有上午六点至八点的两个小时由义警负责守桥。顾乾麟就利用这短短两小时的间隙,为抗日救国团体大开方便之门,任由其将物资运往四行仓库接济孤军。
顾乾麟在《我之一生回忆录》中对这段往事只用寥寥数语一带而过:
“凡是在我义警驻守之时,支援四行的物资一概予以放行,亦算是我尽了一点国民天职”。
顾乾麟其人十分传奇,毕生遵循“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的原则。就拿“以诚待人”来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查封了租界内的英美产业,将英美侨民关进了集中营。为帮助昔日合作同事免于饥寒,顾乾麟在自己的产业也已被查封的情况下坚持每月送265份衣食包给集中营内的英国友人,连续两年不辍,直至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期间还曾因为英人越狱逃走而被日军宪兵队逮捕,险些牵连送命。
对待洋人尚且如此仗义,顾氏对待国人的事迹就更加可歌可泣:除了捐资成立上海市市民急病医药助金社、募资建造上海难童教养所外,顾乾麟遵循其父顾叔蘋“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于1939年创办叔蘋奖学金,专门资助“清寒子弟学业成绩优良无力升学者”,绵泽至今逾八十载。抗日战争期间,顾乾麟自身陷于窘迫之中,仍通过变卖妻子首饰筹措资金,从未耽误奖学金发放;解放前夕顾氏全家迁往香港,租住在一间小屋内,仍设法筹措了一大笔款项,汇至上海和北京,并附信关照学生:“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汇款了,嘱你们好自为之,必须努力学习,学成之后,以服务社会为前提”。所幸改革开放后,叔蘋奖学金于1986年续办,延续至今。
湖州南浔小莲庄内有一座“叔滔奖学金展览馆”,墙上写着顾叔滔“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我再一次来到四行仓库西墙,牵着儿子的小手,共同仰望夕阳映照的累累弹孔。谢晋元、凌维诚、万连卿、顾乾麟……他们本是来自五湖四海平凡普通的中国人,在风云际会的时代迸发光芒,辉耀千古。我辈沐浴在他们的光辉下,生活在他们誓死抗争所赢得的和平环境中,又当如何振作,为后代中国人创造福祉呢?
王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