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汉武帝对匈奴长达44年的作战生涯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封狼居胥这样的伟大成就,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无数将领追求的最高荣誉。
可惜天妒英才,正当霍去病在对战匈奴中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却不幸染病身亡,去世的时候仅有24岁。一颗划时代的将星陨落,对于汉武帝的打击非常大。霍去病的一生就像流星一般,虽然短暂,但却是那颗天空中最亮的星,盖过了同时代所有将领的光芒。
霍去病去世的时候非常年轻,只有24岁,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这不得不说让人觉得惋惜。
今天我们不妨脑洞大开,想一想,如果霍去病没有英年早逝,他会达到何种成就?他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猜测霍去病的成就,自然离不开霍去病已经取得的成就,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荣誉满身,真不敢想象,霍去病要是能够多活二十年,他的功劳簿会有多厚,匈奴是不是早就被灭了。另外一个就是霍去病的结局了,可以想象的是,霍去病不死,他的功劳会更大,那是不是就有功高震主之嫌,汉武帝还能容下他吗?今天就来分析分析这两个问题,说的有理,您点个支持,说的没理,您权且一笑。
一、霍去病会取得多大的成就?
霍去病第一次参战是元朔六年的阴山北麓之战,当时的霍去病年纪非常轻,只有十八岁。卫青听从汉武帝的命令,封霍去病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人深入匈奴人腹地,在自身损失极少的情况下,杀敌两千余人,取得了出道以来的首场胜利,两次军功冠绝全军,在被杀的匈奴人中,还有匈奴相国、匈奴单于叔父这样的高官。汉武帝十分高兴,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划一千六百户作为霍去病的食邑。
霍去病参加的第二次战争是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初次独立作战就斩杀匈奴八千余人,包括很多高官,不但如此,还缴获了匈奴人休屠王祭天的金人,让匈奴人颜面扫地,汉武帝嘉奖霍去病,增封霍去病两千户。
同年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分兵攻打匈奴,霍去病越过居延泽,到达祁连山,杀敌三万余人,俘虏五个匈奴王、五个小王的母亲和单于的妻子,以及五十九个匈奴的王子,其他高官数不胜数,可以说这次作战,霍去病端了匈奴人一个大窝,这次汉武帝更加高兴,追加五千户。
河西之战的胜利让匈奴内部迅速瓦解,浑邪王率部投降。同年秋天,由于河西之战失利,匈奴大单于问责浑邪王,浑邪王害怕,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听闻后,为了防止诈降,派遣霍去病迎接浑邪王和休屠王。浑邪王的部队看见汉军黑压压一片,怀疑汉军是否接纳投降,不少人趁机逃走,霍去病当机立断,杀掉了想要逃走的八千多人,让浑邪王一人乘着专车,到达汉武帝的行宫,浑邪王的部队也被汉军收编。汉武帝对霍去病军事行动十分赞赏,增封一万七百户。
元狩四年,年仅21岁的霍去病和卫青各自率领五万骑兵攻打匈奴,霍去病独立率军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霍去病深入匈奴两千多里,与匈奴的左贤王直接开战,杀敌五万多,其余高官不计其数,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此战结束以后,卫青和霍去病重创匈奴人,汉武帝十分高兴,设立大司马的职位,卫青和霍去病同任大司马。阴山北麓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霍去病受封共一万零三百户,名副其实的万户侯,霍去病的风头也盖过了自己的舅舅卫青,卫青手底下很多人都选择不再侍奉卫青,转投霍去病门下。
元狩六年,匈奴单于拒绝向汉朝投降,汉武帝准备再次对匈奴人发动战争,在准备的过程中,霍去病不幸染病身亡,年仅24岁,这让汉武帝心痛不已,下令将霍去病葬在茂陵,谥“景桓侯”。取义“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霍去病十八岁出道,24岁去世,仅仅六年时间,立下了盖世奇功,难以想象,元狩六年,霍去病要是没有因病去世,从而发动对匈奴人的又一次大规模作战,匈奴人不知道顶不顶得住,甚至说再给霍去病十年时间,有没有可能彻底消灭匈奴,实现秦始皇都没有实现的梦想,可是这一切都随着霍去病的死而变成了想象。
二、霍去病不死,他的结局会怎样?
很多人说,以霍去病的能力,如果不死,大概率会彻底消灭匈奴,建立不朽的功勋,那肯定是汉武帝朝最具分量的外戚和权臣。其实这一点在霍去病还没有死前就已经实现了,前文说到,霍去病在打赢了漠北之战以后,汉武帝设立大司马职位,卫青和霍去病共同担任,卫青的权势日渐减弱,而霍去病则一天比一天显贵,原来侍奉卫青的人,现在都转投霍去病的门下,可见这个时候霍去病已经超过了卫青。
想要知道一个人的结局怎样,一定和他的性格分不开,因此我们从性格的角度来分析分析,霍去病的结局会怎么样?
说起性格,就必须要说说霍去病的出身。霍去病和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的身份,他的母亲是卫青的和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由于私通霍仲儒,生下了霍去病。不过和卫青不同的是,卫青作为私生子,从小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委屈,这也让卫青从小就十分自卑,常常以“人奴之子”自称。
可是到了霍去病呢?他的身份虽然是私生子,不过此时卫子夫已经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卫家的荣华富贵也随之到来,因此霍去病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般的生活,也就是说,霍去病从小就是一个贵族,这也让霍去病的性格十分的刚烈,他为人寡言少语,有气魄,敢作敢为。
霍去病的性格到底有多刚?有一次汉武帝想要亲自教霍去病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就问这样的待遇放眼整个汉朝还有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可见一斑,而就是这样的待遇却被霍去病直接拒绝,好家伙,看看大汉整个天下,有谁敢直接拒绝汉武帝的要求,而且汉武帝还放下身段,亲自给霍去病手把手、一对一教学,就这样的待遇都被霍去病直接拒绝,而汉武帝也不气恼,相反让汉武帝更加的欣赏霍去病。
还有一次,霍去病立下了大功,汉武帝准备给霍去病造个大房子,又被霍去病直接拒绝,理由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从此以后,汉武帝更加器重和偏爱霍去病。正是霍去病身上这种年轻人的满腔热血和热情,以及霍去病自身的英气、大气、锐气、霸气以及对匈奴人强硬的做派,深深地吸引了汉武帝,满眼都是自己当年的样子,想起了自己从前也是那样的少年。
生前的待遇独一无二,死后的待遇更是前无古人。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调遣河西五郡的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这样的待遇在汉朝甚至整个中国历史都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不少人就说了,看看吧,汉武帝是多么的偏爱霍去病,如果霍去病不死,在对战匈奴人的战争中再取得更多的功劳,霍去病肯定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其实我在回看霍去病的一生时,对于他英年早逝的确让我惋惜,可是他死了才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君臣佳话。
我认为,如果霍去病不死,他的结局不一定很好,下面我来阐述一下我的理由:
1、功高盖主
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十分担心和忌讳的,臣子的功劳太高,假如霍去病不死,他的功劳簿只能越来越厚,到时候,汉武帝没有职位可以封,没有奖赏可以赐,到了这种程度那就只能赐死了,这也是历史上很多功高震主的臣子的下场,或许只有秦始皇才没有杀任何一位臣子。
2、霍去病的性格所致
在前文中说,霍去病虽然是私生子,但是从小生活的锦衣玉食,和他舅舅卫青从小的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这也造就了霍去病的性情十分的刚烈,以至于初生牛犊不怕虎,两次顶撞和拒绝汉武帝。而汉武帝呢?在霍去病的身上看到的全都是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因此对霍去病十分的器重和喜爱。
但是我们要清楚,汉武帝也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他说一不二,不许别人忤逆他的意思,比如很多朝中的大臣,都不敢违逆汉武帝的意思,就算是卫青也是一个非常乖的臣子。可是霍去病不一样,居然敢当年顶撞汉武帝,而且拒绝了汉武帝想要教自己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的愿望,汉武帝明显这是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如果换做别人,那估计只有杀头的份,可是霍去病没有。
不过霍去病这次没有,并不代表以后没有,放眼朝堂,全都是一些唯命是从的人。不过长此以往下去,朝堂之上没有第二种声音,没有第二种人,不免让人觉得十分单调,霍去病的出现让汉武帝感到十分的新鲜,霍去病的性格和那些毕恭毕敬、唯命是从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偶尔来了一个敢和汉武帝硬碰硬的人,汉武帝感觉新鲜,感觉这个人不一样。
这其实和现在的职场是一回事,如果老板十分的强势,下面的人全都不敢触怒老板,唯命是从,或许能够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但是这也让员工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没有创造力,突然有一天,公司来了个新人,明显感到老板的制度或者方向有问题,勇敢的提出来,并且他有能力实际做出来,自然让老板刮目相看。
此外霍去病这个人也比较任性,性格十分的张扬,和汉武帝的交往仅限于短期,长此以往下去,汉武帝肯定受不了。偶尔违背一下汉武帝的意思,汉武帝还觉得新鲜,但是以汉武帝唯我独尊、舍我其谁、暴烈独裁的性格,霍去病要是长期不给汉武帝面子,汉武帝还能容得下他吗?我想是不会的。
这又和职场一样,一个员工十分有能力,给老板赚了很多钱,作为老板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但是这个员工做事我行我素,经常不把老板放在眼里,长久下去,老板的心里肯定是不爽的,收拾他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综合以上两点,我个人觉得,如果霍去病没有英年早逝,他的功劳肯定会更大,但是他的结局不一定好。因此我才觉得,霍去病英年早逝固然让人惋惜,但是正是由于他像流星一般划过天空,才给后世留下一个完美的战神,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君臣佳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理性分析!霍去病如果没有英年早逝,他的下场会不会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