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
中国人常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形容勇于开创新局面的人。
因为在现代人看来,螃蟹或许是膏肉肥美的佳肴,但在古人眼里,螃蟹的样子着实太过于古怪,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六畜。
螃蟹坚甲利刃的螃蟹更像似蝎子蜈蚣之类的不宜食用生物。
所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古人,的确是要很大的勇气,虽然我们很难考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究竟是谁?却不妨碍我们根据已有资料,推断出人们最开始吃螃蟹的时间。
关于吃螃蟹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儒家经典周礼中记载:
青州之蟹胥(xū)
正所谓”四极废而九州裂“,这里的青州便是中国古代的九州之一,位置大致在今山东省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这里自古便盛产螃蟹,当地人善于将螃蟹制作成一种美味的酱料,蟹胥指的便是螃蟹酱。
螃蟹酱的主要原料并非整个螃蟹,而是挑选出螃蟹身上的蟹黄,经过加工,并辅佐以其他香料,进而获得能够进献给周天子的美味。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开辟了西域,其中便有一小国向汉武帝进献了一只长约九尺的”大螃蟹“,当然至于汉武帝吃没吃就不得而知了。两晋时期,一位名为毕卓的官员甚是爱吃螃蟹,喜爱之余还赋诗一首: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
从此以后,“持螯”便成了古人吃螃蟹的代名词,并成为中秋佳节赏月吃月饼之外,另一项美味盛宴。
汉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位于北方,北方的河流并不多,所以产螃蟹的地方也很少,对于这种新奇的食材,大部分还是抱着猎奇的心态观望为主。一直到两宋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中心逐渐南迁。
来自北方的遗民逐渐适应了江南湿润的气候,同时也在遍布的河流湖泊中,发现了美味的螃蟹。我们知道上海的简称是“沪”,这个字最初的意思便是指用竹子编成的栅栏,常被插在水里用来捕螃蟹或鱼。
由此可见,如今的上海地区在古代便盛产美味的螃蟹,这也难怪时至今日,上海大闸蟹依旧是全国知名的美味。
自从人们知晓螃蟹的美味后,历朝历代都不乏爱吃螃蟹的人,其中的文人骚客们都会留下许多佳话,比如清朝著名的文人李渔,在其所著的《闲情偶寄》中大谈对螃蟹的喜爱:
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未出时,则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名,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
这段大意是说每年在螃蟹上市前,李渔都会提前准备好买螃蟹的钱,家人因为知道他爱吃螃蟹到疯魔的地步,索性就将这些钱称为李渔的“买命钱”,而且从螃蟹上市开始,李渔会一直拼命吃到螃蟹过季脱销为止,自夸未曾辜负螃蟹一寸光阴。
爱吃螃蟹到如此地步,相信会让很多吃货汗颜了。
但光喜欢吃还不够,真正的吃货必然也是精于烹饪之道的,所以在自己的笔记中,李渔也阐述了自己对螃蟹烹饪的心得,下面就节选一段分享给大家:
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
“上等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当我们看完李渔这段话时,真的很怀疑《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这句台词正是脱胎于此,按照李渔的说法,吃螃蟹用最简单的清蒸就对了,似乎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如此鲜美的食材。
李渔的一生有诸多成就,他是清朝著名的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同时他还精通园林建筑、文玩雅器和诗词歌赋,但就是这样一个文学成就极高的人,生活中却是一个沉迷螃蟹的吃货,难怪后世人会赋予李渔另一个名头:蟹仙。
微凉清爽的秋天里,没有什么比尽情品尝螃蟹更能令人陶醉的事情了,这或许就是数百年前蟹仙李渔的真实心境。
2020.08.22(午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食蟹历史,螃蟹怎么做最好吃?李渔:当然是清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