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历史笑话是这么说的,嘉庆觉得自己很艰难,羡慕父亲乾隆有祖父雍正留下的丰盈国库,死后见到乾隆,就抱怨他没给自己多留点财产,乾隆大骂道“我不是给你留了和珅吗?”
这话倒也没错,一个和珅,当真抵得上大清朝一半的国库。
和珅到底有多富呢?这么说吧,他十分善于理财,是18世纪的世界首富,除了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大肆敛财之外,还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都有商业往来,商业触角所过之处,那可真是富得流油。
虽然和珅有钱,但嘉庆弄倒他主要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出口气。为啥?因为和珅是乾隆最得宠的心腹,特别是乾隆当太上皇的那三四个年头,更是以太上皇的代言人自居,连嘉庆都不敢和他唱对台戏。
1796年,乾隆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在位时间,他退位为太上皇,让嘉庆登基为帝。但名义上是退了,实际上掌握朝政的还是乾隆,并且依然住在皇帝专属的养心殿中。嘉庆虽为天子,还得住太子的毓庆宫。
然而此时的乾隆,毕竟已经是85岁的老人,精气神不比年轻的时候,自然无法事必躬亲管理这个疆域广阔的大帝国,需要另外的人来为他操持日常的政务。
那么谁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呢?奇怪的是,这个人不是乾隆选定的皇帝嘉庆,而是他宠幸多年的和珅!
据说议事的时候,嘉庆与和珅站在乾隆的左右两侧,乾隆嘟囔着说了句什么,嘉庆摸头不着脑,和珅却能听懂乾隆的意思,并妥善办理。
这可就有些头重脚轻了,乾隆对和珅本就信任,这下更给了他大权,和珅虽无摄政之名,却有摄政之实。而且乾隆老迈到精神糊涂,那所谓的“太上皇旨意”,岂不是和珅上下两张嘴皮子,想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吗?
这叫嘉庆如何不恨?堂堂天子,还得看大臣的脸色行事。而如果没有和珅这等知情知趣的臣子,退位后的乾隆未必还能继续执掌天下,那么嘉庆也就能亲政了。
因此乾隆驾崩后,嘉庆令和珅总理丧事,丧事还没办完就迫不及待地把他下了大狱,零零总总找出二十项罪状,作为下旨抄家的依据,最后得到白银八亿两,另有许多无法估价的古董字画。
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这么加减乘除算下来,和珅这家产几乎等于当时清廷十五年的总收入!就连和珅的家奴刘全,都有家产二十多万,还手握极为稀罕的大珍珠手串。
嘉庆拿下和珅,算是狠狠发了一笔大财!挖出这么个大金矿,以至于北京城的市井坊间,都流传出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小道消息。
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奇怪,这笔钱虽然很多,嘉庆却花了一年就没了,此后一生都在财政方面十分困扰,不得不大力提倡节俭,可省来省去,还是钱不够花。
那嘉庆把钱花到哪去了呢?可以说基本全用于了国事,用在他个人身上的很少。
“康乾盛世”是满清的骄傲,可实际上康熙晚年清朝就现了颓势,是手段强硬的雍正力挽狂澜,像个工作狂、守财奴一样努力十多年,才终于又把快空的国库填满了。
但乾隆接手后,前期还好,中、后期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花式挥霍。他六下江南,每一次都耗费朝廷大量的财力物力,还举办多次规模宏大的国家级宴会,例如皇太后及自己的寿宴、千叟宴等等,这些对国家财政都是很大的压力。
到了乾隆晚年,由于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再加上贪官污吏横行,加剧了社会矛盾,很多百姓无以为生,纷纷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也就是说,嘉庆接手的绝不是一个清平盛世,而是烂摊子。国库空虚、军备松弛、官员腐败,最严重的问题则是随时存在的各地大小起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陕西的教匪,川楚的白莲起义,还有东南沿海一带爆发的起义。对于这些起义,清廷不能不出兵清剿,出兵就得有军费。从古至今,打仗都是最烧钱的事儿。
以白莲起义为例,嘉庆调动了朝廷的数十万大军前去镇压,仅粮饷就花费超过两亿,再加上武器装备、行军损耗等,难以计数。而这并不是单一的案例,还有很多起义等着嘉庆去镇压。
和珅那点钱,如果是用来享乐,够嘉庆用好久,但如果是用在战争中,那真的不算什么大钱,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况且,嘉庆需要用钱的地方不只在军费,还在于八旗。
众所周知,满清对八旗子弟极为优待,几乎从生到死全包了。经过几代的繁衍生息,八旗子弟越来越多,又不事生产,全都像吸血虫一样附在清廷身上,嘉庆得养活他们。
倘若嘉庆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许会有更好的办法去处理这些难題,可他显然不是。史上公认,嘉庆资质不行,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只能做个太平时期的平庸天子。
讽刺的是,嘉庆填进去海一样的军费,在他执政时期竟然发生了白莲教徒攻入紫禁城的剧变!当时激战留下的箭头,至今还插在隆宗门的屋檐上。而且还有一次回宫经过神武门,路旁又冲出一个因生活断了活路,铤而走险想通过刺杀皇帝“证明自己”的平民。
嘉庆的一生,不能说他不用心不下力气,可他执政的水平真的很一般,跟曾祖康熙、祖父雍正、父亲乾隆比,基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可想而知,和珅的钱财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和珅家产比清朝15年收入还多,被嘉庆一锅端,为何一年就花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