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想要获得成功,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一个人的“圈子”是否能够成为他的人生助力,是通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诸葛亮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到,他的成功有一半要得益于他的“圈子”。
首先,来看看诸葛孔明的师长圈;
根据《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的“伯乐”正是庞德公。在诸葛亮游学期间,隔三差五便会到庞德公家中拜访。久而久之,庞德公对这个彬彬有礼的后生产生了好感,并给他引荐了一个重量级的大人物——名士司马徽。
司马徽,便是桃李满天下的“水镜先生”。但是,诸葛亮在水镜门下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仅凭水镜先生对诸葛亮“卧龙”的点评,就让诸葛亮年少成名,成为了诸侯圈里炙手可热的人才。
其实,诸葛亮天生奇才,自然不缺乏智商和才华,他所缺乏的正是眼界和机遇。所以,庞德公和司马徽无疑是诸葛亮人生中的贵人,他们赋予了诸葛孔明出人头地的资本和机会。
其次,是亲戚圈;
很多人觉得,诸葛亮能够发迹,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和运气,实则不然。
要知道,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到了蒯氏和庞氏,这两个家族都是荆州地区举足轻重的名门。虽然,史书中没有过多提及诸葛亮与两位姐姐之间的故事,但两大家族势必会给诸葛亮一定帮助,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在诸葛亮的亲戚圈里,给他最大助力的无疑是他的老丈人黄承彦。提起黄承彦,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替陆逊化解八卦阵的老头。但实际上,黄承彦亦是荆湘地区的名士,他的学识和眼界足可与庞德公、水镜先生比肩。
要知道,当时荆州豪门蔡氏将二女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这足以说明黄承彦是荆州城里拔尖的青年俊杰。于是,靠着老丈人的关系,诸葛亮虽隐居家中,却能时时掌握天下动态。在刘备造访草庐时,诸葛亮一口气说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其中,自然离不开老丈人提供的信息渠道。
试想下,一个寻常乡野村夫怎会如此洞悉天下大势?诸葛亮若无准确的信息源,怎会将国家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呢?
最后,看看诸葛亮的同窗圈;
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同窗之谊向来是重要的交际圈。
那么,诸葛亮有哪些知名同窗呢?
第一个,是司马徽私学出身的庞统,庞统的能力自无需多提,他或许是三国时代唯一一位水平能与卧龙比肩的角色。
此外,襄阳人向朗亦是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年轻时的向朗与徐庶走得比较近。更何况,从向朗后期担任蜀汉左将军的情况来看,他与庞统一样,都得到了老同学的照顾,成功跻身蜀汉名臣。
第二个,在诸葛亮的同门中,还有一个知名度不太高的尹默。
尹默精通经史子集,在出师后常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投身蜀汉以后,尹默被诸葛亮任命为军师祭酒,位高权重。正所谓“出门靠朋友”,诸葛亮的朋友圈同样是他获得成功的绝佳助力。
三国时期,襄阳地区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出身于马氏的名士马良马季常。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诸葛亮在信中称马良为“尊兄”。要知道,时人仅会对同族同辈的长辈用这句敬语。所以,诸葛亮极有可能已与马良义结金兰,或两人之间有亲缘关系。
由此可见,这位位列“蜀汉十四文臣”的名士,显然是诸葛亮从政的一大臂膀。
此外,在《襄阳记》里,还有一位绝世英才习祯,作者对此人的评价极高,仅次于诸葛亮及庞统。说起来,这习祯也与诸葛亮有亲缘关系。
除马良、习祯之外,诸葛亮和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这几位名士都关系匪浅。
因此,从诸葛亮的“圈子”里,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事实:一个人获得成功绝不是运气使然,不论身怀多大的能力和才华,也不可能真的“横空出世”。一个人的成名,肯定要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诚然,知识的储备和眼界的提高是重中之重,但“圈子”的作用亦不容小觑。
倘若翻开蜀汉“关系图”我们便能轻易发现,绝大多数蜀汉能臣都与诸葛亮有非同一般的关系。那时候,诸葛亮与这些能臣名士相互提携、激励,使他们的事业不断拔高。故此,诸葛亮的“隆中十年”绝不是简简单单地耕种隐居,而是对“圈子”的营造,眼界见识的积累。
其实,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是综合因素的影响。但自身的能力还是非常的重要,如果自身不够强大,怎么会吸引那么多的名士与自己结交呢?这从诸葛亮自身的能力,就可以看出。所以,不管是谁,都会拥有自己的“圈子”,可这个“圈子”中的人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各种际遇。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个人想要成功,“圈子”真的非常重要,这一点看诸葛亮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