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个时代为什么没有巅峰人物?能不丢掉民族主义,又在明的残骸上再开新局,有两个人有希望。但李自成公认是没有根据地,扩张太速,腐坏太快,郑成功则是名位不正,加上时机上晚了一些,他们两人都比较可惜。
如果入主的异族帝王有苻坚三成的仁德,那民族主义就不存在了。我可能看书粗浅,只是隐隐觉得历代最出色人物的上限确实有区别。比如汉代刘秀集团和其对手就逊色于刘邦集团及其对手;至于明初,就算是朱元璋的手下败将张士诚集团、陈友谅集团,放到明末应该就能横扫六合。就算太平天国集团穿越到明末,应该也能抵制满清。李自成手下的文武谋臣首席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跟韩信、萧何、张良没办法比。
传统史书的评价很多时候偏英雄主义,特别是越早的史书越传奇化人物,即过度强调个人的力量和影响力。唯物史观主要强调社会决定个人,如两汉之交的社会矛盾和秦汉的矛盾是不一样的,元末、明末和清末也不一样,跨时代类比,主要还是要比具体做的事情。但这也很难比,要么主观,要么受社会的影响和限制太大。
其实细想一下,所谓当今民族主义的理由,换另一个封建王朝也未必做的更好,诸如对江浙的屠城,豢养八旗子弟这些。其它时代也是有类似问题的,只是没有顶着矛盾的名义罢了。满清最被黑的是对华夏衣冠文化的毁废。至于历史人物,确实难以比较,很容易弄到关公战秦琼的地步。
但我还是认为,在同样缺乏知识阶级支持的情况下,明末流寇集团无论在组织水平还是将领个人能力上都远逊于太平天国集团。如果说太平天国有宗教组织加成的话,明末流寇也有天灾导致饥民遍地的加成,毕竟湖广江浙从来不是好的兵源地。此外,无论怎么比较,明末流寇军中都没人可以担当杨秀清的角色。
但一个很明确的事实却是李自成打进了北京,覆灭了明朝,太平天国却被压在江南一线成为了半割据势力。清朝对中国衣冠文化的毁废,其实也可以细化到具体问题上,比如留辫子是一个问题,文字狱是一个问题,但这些问题背后的性质也未必相同,比如留辫子可以视为一种清朝上层强行推动的胡化运动,但文字狱却是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在做的事,比如苏轼就被文字狱过。这未必能归到满族人刻意对华夏亡国灭种上。实际上清朝中期以来,总体上还是汉化趋势,乾隆曾屡次批评一些八旗贵族子弟忘光了满语,又不能开弓射箭,因此要他们励精图治。
乾隆那个段子,似乎金朝历史上也有类似的记载。汉化是不以异族统治阶层意志为转移的。致于文字狱,拿个案说事就没意思了。乌台诗案是专门针对苏东坡罗织罪名,而清朝那个是真正以文字入狱,不能够相提并论。中国历朝文字狱基本是打击政敌的手段,和清朝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我确实觉得历史塑造英雄,但不同级别的英雄也在塑造不同的历史。再说回到苻坚,我觉得淝水是偶然,但前秦崩溃是必然。就算天下一统,最迟苻坚死后必然会出现诸子争位,结局可能差不多,又是三分天下。
文:风软一江水
参考文献:《晋书》、《明史》
林苑浮生工作室:求识、趣味、见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明末入主中原的帝王,如果有苻坚的仁德,民族主义会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