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1号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了解武昌起义的来龙去脉,瞻仰革命先烈,是许多外地游客来到武汉后的必要选择。
武昌起义纪念馆建立在鄂军都督府的旧址上,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收藏有数千件辛亥革命时期的珍贵文物,分为“辛亥名人字画”“共和纪念瓷器”“近代名人家谱”等多个展列,属于国家一级博物馆,于2008年10月17日起,向观众免费开放。
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那么,是谁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呢?
人们通常认为,是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熊秉坤,字载乾,湖北江夏修元乡熊家湾人,生于1885年。熊秉坤很早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庭状况陷入贫困,无钱读书。为了谋生,熊秉坤小小年纪,就到一家商店当学徒工。后来,熊秉坤又来到武昌,在平湖门一带的码头做搬运工。
不久,熊秉坤加入湖北新军,到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当兵。熊秉坤做事果断,精明能干,很快就被提拔为正目(班长)。1911年春天,熊秉坤加入共进会,随即担任共进会工程第八营营代表。1911年9月,熊秉坤担任工程营革命军大队长。
这时候,武昌起义已经风雨欲来。由于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暴露了目标。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在全城抓捕革命党人,并处决了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3名革命党人。眼看清廷就要将武昌起义掐死在摇篮之中,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自行发动起义。
时间正是10月10日晚。后来,10月10日成为武昌起义的纪念日和中华民国的国庆日。
按照约定,熊秉坤率领工程第八营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楚望台是明朝楚王朱桢修建的一座高台,他经常登上高台,遥望京城,感怀父亲朱元璋的恩情,因此被命名为“楚望台”。清朝末年,清军在楚望台修建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军械库。根据记载,10月10日晚7时许,熊秉坤下楼后,吹哨集合队伍,对空连放3枪,随即率领工程第八营向楚望台军械库发起进攻,并迅速将之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是武昌起义军队占领的第一个目标。
熊秉坤被称为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革命者,人称“熊一枪”。可是,熊秉坤自己在回忆录《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里,却提出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不是自己,而是另有其人。
根据熊秉坤的回忆,我们可以了解到下面的事实:10月10日晚,清军在全城进行搜捕,捉拿革命党人。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像往常一样,对军营进行查铺。当他查到第五棚的时候,看见该棚的正目(班长)金光龙荷枪实弹,似乎有重大图谋,便喊人将他拿下,自己亲自出手准备去抢夺他的枪支。金光龙见事情败露了,与陶启胜扭打起来,大呼:“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
革命党人程正瀛(程定国)闻声赶来,打算开枪射击陶启胜,又怕误伤金光龙,便用枪托猛击陶启胜头部,陶启胜负伤逃走,后带伤死于家中。接下来,清军头目黄坤荣、张文涛等人相继赶来,全部被程正瀛开枪击毙。
由此可见,程正瀛才是第一个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人。
不仅如此,程正瀛还跟随熊秉坤参加了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湖广总督衙门等战斗。熊秉坤见程正瀛作战勇猛,要提拔他为队官,他不愿意,宁愿去担任敢死队任第一排长,冲锋陷阵,不惧生死,表现得相当亮眼。
程正瀛是湖北省鄂州市泽林大山村人,生于1885年,与熊秉坤同龄。1916年,程正瀛不幸被害,年仅31岁。2005年,为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鄂州有关部门决定修复程正瀛故居,邀请当代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题写匾额,邀请鄂州学者白雉山撰写大门楹联:“首义史长垂,革新华夏原三楚;千秋功不朽,射落皇冠第一枪。”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讲,把熊秉坤说成是“熊一枪”也没错。因为,熊秉坤虽并未打响第一枪,但他打响的3声枪声才是真正的起义信号,而且他组织领导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次军事行动——攻占楚望台军械库,为武昌起义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因此,认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也未尝不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到底是熊秉坤还是程正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