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宰相
◎薛国观(?-1641),明末城内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进士,历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至宰相。崇祯末年,义军四起,明王朝摇摇欲坠。时国库空虚,为镇压农民起义,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筹饷之议,即向农民加征税赋。薛国观认为此时灾荒连年,战乱频仍,民已穷困不堪,如再加征,无异火上泼油。于是他提出助饷之议,即向皇亲国戚借款。此举一可解军费短缺燃眉之急,二可稍缓官民矛盾。崇祯帝称可,随即下令执行。但却遭到了皇亲国戚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惜采取造谣、中伤、诬告等手段,迫使崇祯帝中止助饷,并将国观问罪直至赐死。
薛国观性格梗直,身长面黑,崇祯称其为“黑大汉”。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先后任用宰相四十多位。国观任期三年,在“崇祯四十相”中,任期还是此较长的。他对崇祯忠心耿耿,敢以向权贵挑战来挽救已处于四面楚歌的明王朝,但终为权贵所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薛国观任宰相后,认为韩城地处西北通往华北交通要冲,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建议将韩城县城予以砖砌,并提出了筹资措施。出售城中空地。发动城内缙绅富户捐款。将城中店铺分为三等,按等出资。向国家申请补助。在以上三项措施落实之后,他便向崇祯帝上了《修城疏》,请朝廷酌情拨款。疏文很快得到批复,拨款得以落实。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动工,历时五个月而告竣。城周长6里,高3丈,有雉堞1308个,警铺32个。四城门各有石刻额。东曰“黄河东带”,西为“梁奕西襟”,南题“溥彼韩城”,北书“龙门盛地”。城门上各有城楼,高1丈5尺。城墙外有城壕。出四城门,各有石桥。桥外为“关”,关口又砌砖洞,称“哨”。难怪清康熙年间韩城知县康行间在修《韩城县续志》时,称其为“俨然金汤”。韩城古城称金城,典出于此。这是薛国观为韩城古城建设作出的一大贡献。
◎王杰(1725-1805),清代庙后村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状元,历官吏、礼、兵、刑、工五部侍郎,授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拜相,至嘉庆,仍为首辅。前后六充乡试主考,六充会试主考,四任学政。清末乡贤吉同钧著文称,明代仅有一人三主会试,清代王杰之前刘文正四主会试,已为人所称道,而王杰能五主文会试,一主武会试,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杰与大贪官和珅虽同列相位,但和而不合,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并协助嘉庆皇帝,适时处置了和珅,此乃王杰政治生涯中一大亮点。
王杰关心桑梓文化建设,韩城在北京建会馆,他倾力相助,又给明伦堂捐银500两,令置田地取租,以助生员乡试之资。
王杰处世之最大特点是清廉自守,为官数十年,从未在故里购置田产。致仕后回乡,还是当(租赁的一种方式)来明末兵部侍郎解经邦在古城建的万字院居住。有事外出,只一骑一仆,穿着与百姓无异。
王杰久值内廷,但忠清劲直,老成端谨。其七十岁时,乾隆帝赠其寿匾一方,题辞为“赞元锡嘏”。王杰与其妻程氏八秩双寿时,嘉庆帝不但赠其“福绥燕喜”寿匾,还赠其诗匾一方,可谓荣耀至极。王杰致仕返韩时,嘉庆帝又御书诗送行,其中“正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是对王杰仕途生涯的真实写照与赞赏。王杰能诗能文,工于书法,其为沈阳故宫保极殿撰书的楹联“夜雨闲吟左司句,时晴快仿右军书”,为后人称颂。
作者:郭德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韩城故事】明清风采——俊才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