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为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称孔子和孟子为“孔孟”,他的思想和孔子如出一辙,并提出“君子养浩然之气”。
对于春秋无义战,孟子给予了严重的鞭挞和批评。他认为战争是劳民伤财的人类解决问题的野蛮方式,不应该发生在国与国之间。
然而,孟子也并不是一味的讲求仁政,他并不是照搬理论的书呆子,而是能灵活利用理论。
当一个国家的国君和百姓的利益不一致时,孟子选择战争。
01
在齐宣王五年,也就是前315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了燕国相国子之,这一行为引起了燕国百姓和朝廷极大的不满。
将军市被和太子联合起来进攻子之,但子之的势力比较强大,他奋起反抗,将两人杀死,燕国一片混乱。
这时候,齐宣王乘机对燕国发起进攻,经过50天的进攻,攻取了燕国首都。这场战争取得胜利。
02
当时,孟子在齐国为政客,当齐宣王胜利而归时,请孟子来问他,“有人劝我不要去攻占燕国,但也有人劝我去攻占燕国。我用50天就结束战争,想必是天在帮助我吧?如果仅仅依靠人力,没有这么顺利攻下燕国,已经攻占了,怎么样呢?”
孟子说:“燕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攻占燕国,燕国百姓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装满酒来对您的军队表示欢迎,这说明燕国百姓渴望有贤明君主来解放他们。”
孟子的态度虽然非常谨慎,他让两种选择给齐宣王自己选择,一是攻打,二是不攻打。
但可以看出,孟子对齐宣王攻占燕国持支持态度。
孟子并不是死板教条的书呆子,他具有灵活思想。
因为当时燕国的百姓纷纷要求贤明君主,燕国一片混乱,如果这时候齐宣王没有率军而入,那么燕国百姓也会转而求其他贤明君主。
只要是支持人民利益,只要是战争正义,孟子是支持的。
03
如何来定义战争正义或者不正义?从古到今,很多战争的发动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争夺土地或者资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发起者,可以说这两场战争是不正义的。
邪不压正,最终德国战败,导致国民经济陷入瘫痪。
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德国也尝到了失败的痛感。
04
日本在1937年对中国发动的战争,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反对。当时弱国无外交,但有人谋求以外交方式阻止战争,但那只是痴人说梦。
对于不正义的战争,不能忍让,只有反抗。
在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也是不正义的。
似乎正义的国家很少发动战争,唯有那些强盗,他们才一味的索取别人的资源与利益,而谋求自身的发展。
但不管正义与否,战争的发动必定是劳民伤财的巨大消耗,唯有爱好和平,人类共同发展,才是文明人的生存之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亚圣孟子倡导仁政,反对战争,其实不然,他也支持齐人伐燕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