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季羡林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在山东,因为有孔子,但中华文化是由五谷文化发展来的。”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
著名五谷艺术家张景林在给北大学生演讲的时候说:“我们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但是炎帝和黄帝当初打过仗,他们因为什么打仗?黄帝最后把炎帝打败了,按说黄帝应该排在前面,叫作‘黄炎子孙才合适,为
什么败了的炎帝还被排在了前面?
张景林进一步解释说,黄帝部落当初以狩猎为主,而猎物主要在森林里活动,所以黄帝是要保住森林,而炎帝要教大家耕种,耕种就要开垦土地,就要毁掉森林,于是双方发生了冲突,虽然最终炎帝被黄帝打败,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主要还是依赖五谷,所以,后人才把我们说成是“炎黄子孙”,这本身包含着对炎帝当初教民耕种庄稼的一种敬重,其实也就是对五谷的一种敬重。
最早关于“五谷”的明确记载出现于我国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井田制”实行集体劳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
一时期还出现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统,人们开始使用粪肥、绿肥,以及草木灰,这些条件使得商周时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
至于“五谷”之说出现的时间,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对于它的解释却有不同,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
麻的纤维用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还有另一种说法,“五谷”之说,并不是说五种谷物,而是古代人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因此,笼统地将主要的粮食作物,称之为“五谷”。“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五谷”在我中华所代表的意义非凡,他和炎帝与皇帝还有一段不与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