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沛县泗水亭长,一路起义招兵买马,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汉代高祖,留名百世。作为他称帝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西楚霸王项羽就有一次刺杀他的绝佳机会,但是,在那次绝佳机会面前,项羽却没有动手,白白错失良机。
公元前206年的冬天,刘邦带领他的十万军队驻扎在灞上,项羽带领的四十万军队驻扎新丰的鸿门。两个部队之间距离着四十里,当时两人还互为好兄弟,可是刘邦未曾与项羽见面。刘邦在那时候已经攻过秦国的国都咸阳了,他一路躲着秦军主力成功进关。但耿直的项羽不是,刘邦绕道时,项羽还正跟秦军主力僵持着。等项羽一切准备就绪,进关的时候,才知道当初的好兄弟刘邦已经入关了。
但是按照当初的约定,只要谁先入关谁就可以称王。那么,刘邦的军队不去自己,项羽能服气,并且向他称臣吗?大家要知道,在耿直、有一说一的项羽眼里,刘邦这就属于偷鸡摸狗的行为,是项羽所不耻的,所以他不认输。
得知先前刘邦入关后先派人守住了关口,目得是为了堵项羽。项羽非常生气,直接破关而入,杀到灞上。刘邦那时的实力确实不如项羽,但是因为他先入的关,所以项羽怕他事先做好埋伏工作,迟迟不敢再进一步。而刘邦呢,毕竟实力不允许他和项羽硬碰硬,所以他也不敢有所行动。
就在此时从刘邦那边儿出来一个人,他就是是曹无伤的间谍。曹无伤为项羽通风报信,说刘邦预备称帝,还想让子婴为相,催催项羽,再不有所行动,就鸡飞蛋打了。项羽听了之后,当时就着急了。夜里请部队官兵吃酒席,并表示第二天直接大部队除掉刘邦。
这时,作为项羽的主要军师范增也表示,可以一鼓作气,直逼军穴。就在大家都志气高昂之时,项羽这边也出了一个叛徒,就是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听说项羽要屠杀刘邦以后,非常担心张良的安危,因为张良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自然做不到眼睁睁看着他死。
于是项伯连夜奔赴刘邦的营地,找到了张良。并且告诉张良项羽准备明天杀过来,虽然告诉了张良,但是项伯也没有要他告诉刘邦的意思,他想让张良自己跑路。然而张良却不想自己偷偷摸摸的跑路,他对项伯说:我还有未完成的使命,我绝不能就这样离开自己的主人。张良决定把情况告诉刘邦,刘邦听闻之后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张良却处变不惊,他请项伯进来见刘邦。项伯知道自己虽然告诉了张良此事,但他终归还是侄子项羽的队伍的,死活不肯见刘邦,张良说你不见我就得死。项伯拗不过,又很担心张良的安危,就进去见刘邦了。
刘邦对项伯十分恭敬,先敬酒,还要和项伯当儿女亲家。同时表示自己入关秋毫不犯,籍吏民,封府库,就是为了等着项羽来主持大局。刘邦恳请项伯回去劝项羽不要打他,项伯此人没有大智,就听信了刘邦,还觉得他是一位可交之人,同意了刘邦的请求,还嘱咐刘邦第二天一定要非常早非常早地去鸿门请罪,不能晚了,晚了项羽大部队就已经出发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项伯回去以后,告诉项羽说自己去刘邦营地了,把刘邦的话都跟项羽说了。同时表示:“如果你杀了刘邦,那么就是违反约定,是你的错了。”而且“刘邦打下了关中并且秋毫无犯,他是有功的,我们不应该杀有功之人啊。”于是项羽同意了他的观念,并且设宴邀请刘邦。
项羽的谋士范增,屡屡发暗号暗示项羽,趁这个好时机将刘邦杀死,但项羽默然不应。于是范增又找来了项羽的弟弟项庄,借舞剑来刺杀刘邦,却也因项伯的阻挡而失败,就这样,刘邦逃过一劫,而项羽也错失良机。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有疑问,范增被项羽称为亚父,可以说他的权力很大了,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找人杀死刘邦呢。
苏东坡在他的著作《范增论》中这样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原来是陈平弃楚投汉时就曾说过,项羽此人,不信任他的手下,即使是他的军师范增。如果当时范增派人越过项羽直接刺杀刘邦,就会引起项羽的猜忌,所以他也没有办法采取这个行动,只能眼睁睁看着刘邦逃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鸿门宴中,范增为什么不先斩后奏,砍了刘邦?苏轼一语道出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