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八佰背后的淞沪会战,如何改变了抗日战争的走势?

作者:胖胖的拍拍熊

抗战题材电影《八佰》终于公映了,在铭记英烈之余,更应该深究八百壮士背后,那场气壮山河的淞沪会战背后,如何改变了中日战争的走向。

由北往南到由东向西的战略转向

不同于九一八和七七士兵中日军的疯狂挑衅和军部参谋的失控暴走。淞沪会战的爆发,更多地是出于中国方面对于重新掌握抗战主导权的一次努力。

七七事变中的29军

七七事变爆发以及庐山谈话之后,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彻底爆发,受益于初步工业化的国力和充足的准备,日军在华北地区攻势迅猛,长城天险也无法阻挡日军前进的脚步,使得在华北平原地带,装备落后组织涣散的中国军队更加无险可守。

在上海主动出击,不但是出于在国际社会面前争取援助,更在于将日军主力吸引到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减轻华北地区的军事压力,利用南方水网地带的地理优势,抵消日军的重炮和机械化优势。因此,在淞沪会战开始,中国军队主动进攻驻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希望以优势兵力消灭日军守备部队,进而为之后的决战打下基础。

基于这种心理,初战的中国军队动用了精锐的德械师,并且动用了宝贵的空中力量和重炮武装,但是由于缺乏攻坚能力,以及重火力不足,导致十多天的初期攻坚没有战果,反而陷入了与日军的消耗战之中。

国军德械师

国民党军的高层和德国军事顾问对于淞沪会战初始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战争开始后,为了确保上海守备部队不被围歼,日军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到10月底投入近9个师团,三十余万人,在华北的日军约为7个师团,二十余万人,考虑到此时日本国内的师团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扩编,因此在上海的突然袭击,确实将日军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江南一带。

但江南一带的平坦地形,依然有利于日军作战。水网密布固然导致公路难以通行,但是日军依然可以依靠舟桥设备快速机动。

上海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大规模会战的执念与敌后游击战的兴起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之初,谁都没有想到这会是一场延续长达八年的血腥战争。淞沪会战的失利以及南京保卫战的惨重损失,令中方付出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损失,但彻底点燃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国民政府的统治核心在于富庶的长江流域以及大中型城市,这些地区提供了兵员、资金、外援通道,迫使国民政府采取一次又一次的会战,来彰显自身的法统,并继续期望于西方列强的调停。

日本方面,贫弱的国力使得日本高层清楚,必须通过一次会战彻底击垮中国抗战的信心,但是下层军官对于军功的渴望,军部参谋的野心都使得日军成为失管的野马,屡屡突破高层下达的中止线,使得日军日益陷入泥潭之中。

采购自德国的国军反坦克炮

胜利的曙光来源于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在国民党和军阀势力大规模在华北平原溃败时,八路军却开始积极挺进日军后方,这批装备不足的战士将在几年之后用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消磨掉日本人胜利的信心。在南方,以庐山为中心的游击区开始形成。日军在北方拥有了铁路优势,在南方拥有了水路运输优势,却开始惧怕山区的中国游击队。

日本人发现,随着越发往中国内陆深入,复杂的地理形势,密布的山区,将导致日军本就不多的机动部队更加分散,漫长而缺乏保护的后勤补给线更加脆弱,中国方面利用山区地形优势广泛开展的游击战,成为了随后八年抗战的主要战争模式,这也是国力脆弱的日本无法承受的。

唯武器论和论持久战

淞沪会战中,日军的重火力和海空优势,给参战的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伤亡,也给国民党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此后多次会战中,中方积攒多年的海空军力量,以及精锐的陆军力量逐渐消耗殆尽,中国军队的万国牌装备,也伴随着外援不同,先后经历了苏式到美式的转变。

唯一不变的,是对武器装备的迷信和对失败教训的忽视。淞沪会战中中国军人的巨大牺牲,并没有被国民党高层所吸纳总结,机械地下达或者执行命令,不计代价的攻击和坚守,政令军令难以统一,不同派系之间部队无法互补,防区之间各自为政,以至于「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淞沪会战

对于日军而言,淞沪会战是一次现代化战争的检验,与进行了长达十多年内战的中国军队相比,大体保持和平状态的日军大部分师团缺乏实战经验,但是系统化和高强度的训练,使得日军在适应了战场环境之后,迅速具有了更大的优势。

日本提前开展的基础教育,使得基层军队能够较快的将战场经验总结推广,以老带新的作训方法,使得日军的单兵技战术水平在抗战初期达到了巅峰。

日军训练充足、蓄谋已久

反观中国方面,在损耗掉为数不多的精锐老兵之后,战术执行能力大幅度下降。淞沪会战中,精锐尽出的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战期间较为接近的战损比,但是此后随着装备损耗和人员难以补充,双方的伤亡对比出现了较大波动。

淞沪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中国战场上的一次大规模海陆空立体会战,交战双方都没有相关作战经验,战前军事理论上提出的一些设想,也经受了实战的检验。

比如30年代末期流行一时的战斗机无用论,使得缺乏战斗机掩护的日军「越洋暴击」,被中国空军英勇的飞行员狠狠打脸。在空战中加速升级的日本海航,最终研发出了较为先进的「零战」,并最终对精疲力尽的中国空军形成代差优势,但是一味追求大航程之余,导致防护力和火力不足,以至于在面对美军的重型轰炸机时无能为力。

在陆军方面,无止境的消耗和不断扩编的师团,吞噬了日军本应用来升级武备的经费,以至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依然使用着西方军队眼中落后的武器,用士兵的蛮勇,去掩盖装备的不足。贫弱的中国用自己的血和泪,拖住了日本扩张的步伐。

淞沪会战中的空中较量

在阴霾艰涩的抗战初期,血泪淹没了希望和生机,但是中国的智者却在以世界为格局,历史为经纬,看待审视这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

1937年夏天,当战争形势日趋紧张之时,蒋百里的《国防论》在上海《大公报》发表,万语千言,只汇做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1938年5月,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发表,前途虽然艰险,中国总有希望。速胜论和速败论都不可取,武器装备也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最重要的,还是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八佰背后的淞沪会战,如何改变了抗日战争的走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