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赵向阳(原创)
在传统文化中,百姓们最熟悉的专司谗言的人是灶君,即灶王爷。民俗中有送灶日。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中谈到:
“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知道灶君先生们都在陆续上天,向玉皇大帝讲他的东家的坏话去了。
但是他大概终于没有讲,否则,中国人一定比现在要更倒霉。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我们中国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实些,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手段,而对于活人却只好请吃饭。”
当然,在古代亦有不少杰出帝王,能够明察秋毫,不为谣言所蔽。
乐羊战国名将,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期的魏文候就极为清醒,他派大将乐羊去攻打中山国。乐羊围而不打,等时机。于是平日嫉妒乐羊的人纷纷向魏王打小报告。
乐羊终于得胜回朝,魏文候送给他一只封闭极严的箱子,作为奖赏。
乐羊回家后发现里面全是一些权贵们要求撤换乐羊的报告。乐羊一边看,一边流泪,叹息不已!
明太祖朱元璋也不喜欢进谗言之人,有一次,有个御史说翰林学士陶安有“隐过”,朱元璋立即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御史只好说是路上听说的。
朱元璋大怒,罢了这个进谗言者的官。
2500前,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的李伯阳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谣言自然也可作如是观。
民国初年收藏家赵汝珍,为此曾道出清代文物因谣言而被重视的轶闻,恐怕要算是苦涩中的一番幽默了。
清代乾隆、嘉庆以前的清代文物,无论如何精美,均不列为古玩,既无人收藏,也无人宝贵。
究其原因,是一班操纵古玩的名士多为汉人,居心鄙视满族,再好的东西我也不理睬。
然而到了乾嘉之时,此风骤变,好古者无论何代之物,有美即收,不再计较其年代了。
其所以改变者,是因为有了谣言,传闻乾隆皇帝竟然是汉人之子。
乾隆即位,清虽末亡,而满族已亡!
至此大家都以汉族看待清朝了,凡清代所产的珍玩遂与明代不分了。
时人都说,乾隆为陈阁老之子,降生时与某宫主暗中作了交换。
此事大家都信以为真,后来戏剧中狸猫换太子,便是暗指此事。
其实此谜甚易解开,试思乾隆即位之时,年25岁。
乾隆(1711年—1799年)
而雍正在位13年,乾隆降生之时,雍正尚未为皇帝,代择贤不立长子,亦不一定必继皇帝,其父尚不一定为皇帝,其子将来能否为皇帝,岂不更不能预计吗?
何况,混乱皇族血统其罪不止于灭三族,谁又会以不可能必然的希望,而为此之大不讳呢?
而且乾隆排行老四,是乾隆出生之时,雍正已有了三个儿子。
雍正与各位弟兄结了仇,各方侦骑密布,如有此可借之发挥的题目,他的弟兄们一定会很高兴地检举揭发。
总而言之,此事无一可信之处,也无一近情理之处,但因此而能使汉人重视清代文物,亦不失为古玩界一佳话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为什么民俗中,进谗言者反而有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