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一统江山刘伯温,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原来胡惟庸也是个“背锅侠”

◆文:刚子聊历史

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

前言导读

说到谋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千古名相诸葛亮,但明朝的刘伯温也是名声在外,在民间,甚至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谚语。

刘伯温作为明太祖的重要谋臣,在朱元璋统一南北期间,曾谏言避免两线作战,先攻陈友谅后攻张士诚,最终各个击破,并且劝明太祖及早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成一方诸侯,另一方面又以大明为号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为大明的开国有拥立大功。

为明太祖朱元璋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但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却只得了个“诚意”伯的封号,相比于其他人的封赏,刘伯温委实有点冤。

仅从俸禄上看,六公之首的徐达待遇高达5000石,李善长4000石,其他人待遇少的也有3000石;侯爵待遇多的有1500石,少的也有900石,而刘伯温的俸禄仅仅是240石。

更让人疑惑的是,关于刘伯温的死十分蹊跷。《明史》记载,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了风寒,太祖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着御医为刘伯温亲自诊脉煎药,而刘伯温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

过了一个月,刘伯温病情日益加重,而朱元璋只是说了宽慰的话,至此刘伯温在护卫下“告老还乡”,拒绝再服药并留下遗书,不久病逝。

从史料记载看,刘伯温死于风寒,而且他自己似乎早已“算”出了结局。造就刘伯温悲惨结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回顾明史,历史君带大家一起回顾下这段历史故事。

刘伯温究竟何人

从出身上看,刘伯温不仅做过元朝的官吏,还曾经积极镇压过红巾起义军。在刘伯温眼里,像朱元璋张士诚之流,都是难成气候的草寇。早期,他对所谓的义军是恨之入骨,所以积极组织兵勇镇压。

而对于朱元璋来说,刘伯温也是他的讨伐对象,在明太祖眼里,刘伯温是个十足的元朝鹰犬,还是个大地主。所以就算后来刘伯温投靠了朱元璋,明太祖对他也是不温不火。

洪武元年,明太祖派遣徐达、常遇春北征大元,元顺帝仓皇逃亡,为此很多官员都上奏了北征大胜的贺文,但朱元璋却下诏:

凡北方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

就是说只要以前在大元做过官的人,都不许上贺表,这让包括刘伯温在内的很多人十分尴尬。

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而朱元璋始终记得这些人为北元服务过,所以他对曾经给大元效忠过的官吏一直都心有芥蒂,不论功劳多大学问多高,都不受待见,这其中就包括刘伯温。

刘伯温的书生性格让朱元璋很不悦

在李善长隐退后,朝廷需要提拔一位能臣干将领衔中书省。于是,朱元璋就找刘伯温谈话,希望能征求他的意见,可就是这次谈话,让明太祖大为恼火。

朱元璋先提出杨宪这个人选,(这明显是个陷阱,因为杨宪是刘伯温的学生),刘伯温何等聪明,他马上回答:“杨宪虽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度量,他要是做了丞相,必会有一大帮人遭殃”。

朱元璋接着又提出让汪广洋来接替李善长,刘伯温还是否决,他给出的答案是汪广洋既无才又无德,难堪大任。朱元璋最后抛出胡惟庸这个人选,可刘伯温照样否决了,他认为胡惟庸权力欲望太重,早晚成祸害难以驾驭。

谈话到了这里朱元璋已经很生气了,自己提的三个人选都被刘伯温否决了,他只能略带赌气的说到:“那这个丞相只能由先生来做了”!不想刘伯温还是拒绝了,刘伯温回答道:“我有丞相的才能,但我嫉恶如仇,若是做了丞相,早晚必为其所累”。

这一番谈话让明太祖肺都要气炸了,向刘伯温征询意见本是尊重他,不想这个酸儒书生如此不识抬举,好像天下就他一人有才一样。

这也让朱元璋意识到,虽然刘伯温此时拜服在自己脚下,但从刘伯温的骨子里,还是看不起自己这个放牛娃出身的“草寇”。

刘伯温死因之谜

根据史料记载,刘伯温是正常的病逝,但史料只记载他的死,却没有记载具体的病逝过程。

而胡惟庸作为“淮西党”的领袖,却奉旨去探望“浙东党”的刘伯温,这本来就很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有史料记载,胡惟庸在探望刘伯温前,曾向朱元璋汇报:“诚意伯乃旧勋,此次大病,恐不能久持”。

明太祖的回答则更加耐人寻味,“疾病磨人,勿苦之”!在这之后,刘伯温的病就急剧恶化,直到病逝于家中,而且刘伯温还提前安排好了一切,写好了遗书交代好了后事,好像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而朱元璋的交代就值得琢磨,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刘伯温生病了,不要让他受苦了,但聪明的胡惟庸理解了言下之意:皇帝是想要刘伯温死!而刘伯温在服用了御赐的汤药后,病情急剧恶化,他也知道这次是在劫难逃了,所以才早早准备好了后事。

从这点来看,胡惟庸的行为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权,也就是说他是替朱元璋背了“谋杀功勋”的黑锅。

结语

从后来大多功勋的结局来看,就算刘伯温不“病逝”也难逃劫难。晚年的明太祖为了给孙子留下一个稳定的政局,大肆屠杀功勋旧臣,牵连数万人。

从能力上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是能压制住刘伯温的,而以刘伯温的能力,实在是对后世之君有巨大威胁。

从性格上来说,刘伯温的孤傲清高也得罪了大部分人,早晚必被人构陷牵连至死。

因此,不管从哪方面看,虽然刘伯温有大功于明太祖,但以他的为人处事方式来看,早晚必死!

参考文献:《明史》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统江山刘伯温,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原来胡惟庸也是个“背锅侠”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