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秦国在雍城之前竟还有五个都城?

本文共计2653字

预计需要阅读时间7分钟

提起秦国的都城,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应该就是雍城、咸阳两地,雍城作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陪伴秦国长达百余年,正是在雍城,秦国才解开了争霸中原,称雄海内的序幕。而咸阳是秦国首都最终的归宿,在这里始皇帝统一六国,其所采取的治国措施,也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

那么在雍城之前,也就是说在秦人没有被平王授予封地之前,秦人又都在哪里定都呢?这篇文章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看秦人从部落到诸侯的迁徙史。

//////////

01

西陲与西犬丘

西陲地区,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秦人最早的都城。所谓西陲,并不是某一具体地点,而是一种泛称,用来概括殷周时期的西方边地,大致是现在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关于秦人在甘肃一带的都城,司马迁《史记》中有多处记载。在殷商时期,秦先祖中橘“在西戎,保西垂”;到非子时先“居犬丘”,后“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到了庄公时,秦人在西犬丘,文公元年,又“居西垂宫” 。这是该时期秦人发展的缩影。因此,弄清这一时期都邑的地理位置及其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垂和西犬丘是一地两名,根据史料记载,秦人最初几代首领,从非子、秦仲到庄公、文公都曾将西垂(西犬丘)作为都邑。考古学家在天水西南侧的礼县一代,发掘出了三座秦公墓碑和大型的建筑基址。基本将秦在西陲的都城定位在了现在的甘肃礼县一代。

秦人迁居这里后,利用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布有牧业在此定居。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征服了周边民族,走出陇山,挺进关中平原。

02

秦邑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由于非子善于养马西陲地区,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秦人最早的都城。所谓西陲,并不是某一具体地点,而是一种泛称,用来概括殷周时期的西方边地,大致是现在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关于秦人在甘肃一带的都城,司马迁《史记》中有多处记载。在殷商时期,秦先祖中橘“在西戎,保西垂”;到非子时先“居犬丘”,后“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到了庄公时,秦人在西犬丘,文公元年,又“居西垂宫” 。这是该时期秦人发展的缩影。因此,弄清这一时期都邑的地理位置及其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垂和西犬丘是一地两名,根据史料记载,秦人最初几代首领,从非子、秦仲到庄公、文公都曾将西垂(西犬丘)作为都邑。考古学家在天水西南侧的礼县一带,发掘出了三座秦公墓碑和大型的建筑基址。基本将秦在西陲的都城定位在了现在的甘肃礼县一代。

秦人迁居这里后,利用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布有牧业在此定居。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征服了周边民族,走出陇山,挺进关中平原。,周孝王便说:“你的祖先曾经为舜养马,养的非常好,所以分给你祖先土地,并且赐姓为嬴,现在你也世代为我养马,我也分给你土地,让你在秦地建城,延续子嗣,建立祠堂,名字就叫秦嬴。”这也就到了秦人的第二个都城“秦”。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秦邑的具体位置应该在秦川,而秦川是由秦水冲蚀形成的。秦川有故秦亭,即是秦的都邑秦,为非子所封之地。

秦邑具体位置大致在今张家川县城南的瓦泉位于清水(秦水)的岸边,考古学家在这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秦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处聚落遗址,是一个大夯土层,在此夯土层下曾发现过秦建筑材料砖、瓦等,这种情形和秦公大墓的情况相类似。也基本可以确定这里就是昔日的秦邑。

03

汧(qiān)邑

自从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后,为了得到周天子许诺的岐以西之地,便告别昔日的西垂,越过陇山,起入关中。但由于关中地区的戎族势力强大,又不愿放弃所占领地,因而秦人进人关中以后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缓慢东进,先立足汧(今宝鸡陇县东南的边家庄),后沿汧河东南下,建都汗渭之会(今宝鸡市陈仓区千河乡魏家崖),又沿渭河东进,立都平阳(今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附近),经过近百年的不断与戎狄的战争,夺得了关中西部的土地,并找到了理想的建都之地一雍城。

汧作为秦国都城的时间很短,只有十一年,与泾阳和栎阳相同,汧地也属于具有军事属性的临时性都城,在这里定都是为了秦国向东开辟领土的需要,因此城址规模也并不大。

04

汧渭之会

在《史记》中有记载,公元前76年,文公派七百人向东侦察,两年后到达汧水和渭水的交界,文公认为这里环境优越,于是派人占卜,结果为吉兆,便引领国家迁都于此。

“汧渭之会”顾名思义,在汧水和渭水的汇合处,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引起了对其具体方位的争论,目前关于汧渭之会的地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体说来,有两种观点:第一,在今眉县附近;第二,在今宝鸡市和宝鸡县的交界处。在第二种观点中,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陈仓,有人认为在魏家崖,有人认为在开河西岸宝鸡县千河的李家崖一带,也有人认为在今宝鸡市东卧龙寺西北。

05

平阳

《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在公元前714年,秦人迁徙都城到了平阳。平阳是宪公新立的都邑,又叫“西新邑”。平阳从秦宪公二年到秦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共有36年作为秦的都城,在这之后秦人才迁都雍城,开始其统一大业。

秦早期为何频繁迁都?

在战国以前,无论是商还是周,迁都的行为都非常常见,这些迁都的原因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但迁都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另寻合适的生存环境。秦人的迁都频繁进行,完全是主动的,是为了更大的目标而选择更合适的地方作为根据地,这也是秦人后来能称霸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秦前期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多次迁徙,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多次提到,秦在成为诸侯国后,虽得到了周平王的承诺,赐以岐以西之地,但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当时的岐以西之地,基本上为戎狄控制,其势力强大,连周天子也被逼得东徙洛阳,而秦当时的势力还很小,要得到岐以西之地,绝不是容易的事,因此秦人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办法,每前进一步,便扎下根,建设都城,向四方扩展领土,然后再向东前进。

第二,在东进的过程中,秦人也对占领区的地形、自然环境进行观察,以便选择较为理想的地方作为都城,因而随着占领的土地越多,选择的机会也多起来,因此完全可以说是优化选择和充分利用优越地理环境的过程。这也是秦德公以前数易其都的原因。

事实上,秦在德公以前的都城还处在探索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频繁更换都城是正常的,但从数易其都的情况来看,所建都城的地理环境越来越好,秦从越过陇山后,不断向东发展,地形越来越开阔,土地越来越肥沃、平坦,适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和文化越来越发达,从汗河岸边,到开渭之会,再到渭河岸边,八百里秦川,土地的开发程度越来越高,这对于秦的发展强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欢迎大家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转载需授权,并不得用于公号外平台

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编辑 | 牛栋

责编 | 秦政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秦国在雍城之前竟还有五个都城?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