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南朝牛人被称山中宰相,皇帝下诏请出山他回20字,拒绝得滴水不漏

古代读书人大都有着功名济世之心,哪怕是那些所谓的“隐士”最初也是如此。就像历来为读书人所推崇的陶渊明,虽然号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是一开始他也曾入仕想要一展宏图,只是后来看清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同时抱负难以施展,所以最终才选择归园田居。倘若当时他有机会一展抱负,或许陶渊明也不会选择归隐。

而在古代,想要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科举是比较正统的道路,除此之外,有“大佬”举荐同样是不错的选择。在皇权至上的年代,再大的“大佬”也大不过皇帝,有道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所以被皇帝垂青对于读书人来说简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哪怕是被杜甫吹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奉诏入京时也曾得意忘形,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其实正是古代读书人被皇帝垂青时的真实写照。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读书人中有像“梅妻鹤子”林逋一样的散人,真的没有致仕之心,一心只愿隐居。而被皇帝垂青的人中,也有“山中宰相”陶弘景这样的牛人,哪怕被皇帝屡屡邀约出仕,却始终不为所动。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文学家。早年间也曾出仕,不过后来由于仕途不顺便辞官而去,选择归隐修道。梁武帝继位后,多次下诏邀请他入朝为官,但都被他婉拒,皇帝也很是纳闷,于是下诏问他“‘山中有何物?以至于不愿出山为官’”。于是陶弘景便给皇帝回了首20字的小诗,可谓是将皇帝的邀请拒绝得滴水不漏,让人拍案叫绝!

《山中问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首诗首句其实算是借用的梁武帝诏书中的问话,以此开始引出自己的回答,这句虽然平平无奇,但是从中也不难看出陶弘景作为方外之人的高人风范,倘若是一般人接到圣旨早已是诚惶诚恐,哪还敢这么随意便将诏书中的文字付诸于自己的笔端,但是陶弘景却不以为意,不卑不亢的姿态令人佩服。

次句是对梁武帝问题的正面回答。其实梁武帝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并不是真的问他山中有什么,而是在告诉他山中什么都没有,只要入朝为官,才是应有尽有。但这只是梁武帝的一厢情愿,对于陶弘景来说,山中有很多东西,而在诗中他选择以白云来代表一切,因为白云对于隐士来说一直都有着特殊意义,就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也有“云无心以出岫”之语。白云其实就是隐士的象征,他们渴望像云一样,自由自在,没有挂碍,这其实也是陶弘景对于梁武帝的拒绝。

不过这样的拒绝很含蓄,所以在后两句中,陶弘景便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得更为明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就是告诉梁武帝,隐居生活自己自得其乐,很是享受,自己也耐得住寂寞,或许作为皇帝的梁武帝并不能理解自己的心绪,毕竟皇帝身处权力中心又哪有闲情逸致欣赏白云的悠哉。潜台词其实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两句的意思已然很直白,对于梁武帝招揽的拒绝态度也是十分坚决。

梁武帝在得到陶弘景的回信之后,也便放弃了继续邀请他入朝为官的打算。不过对于他始终很尊重,当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也会经常向陶弘景咨询,时常有书信往来。这也让陶弘景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

不得不说,陶弘景是真的享受自己的隐居生活,所以在面对梁武帝伸出的橄榄枝时才能拒绝得这么滴水不漏。也多亏他的情商,让他在拒绝梁武帝后,还能被梁武帝慎重对待,这样的隐士才是真的牛人!

对于陶弘景和他的这首问答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南朝牛人被称山中宰相,皇帝下诏请出山他回20字,拒绝得滴水不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