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范仲淹为何要“重农抑商”?救灾为何要大兴土木?有什么意义?

范仲淹为何要“重农抑商”?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我们很小的时候,从课本上就知道了北宋名人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反复背诵,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印象深刻,他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实我们对范仲淹的了解只停留在他是一位文人而已,只知道他文学成就很高,如写了《岳阳楼记》名篇,还有很多诗词等。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政绩卓然。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26岁,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 ,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为什么那时他姓朱呢?因为幼年丧父,母改嫁,随继父姓,后改姓范。

范仲淹32岁时到泰州治堰,兴修水利。38岁时因母病故回家守孝,被晏殊推荐任应天府学,执掌应天书院教席,使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天圣年间,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期间直言敢谏,敢于与强权作斗争。

范仲淹诗作

1038年,范仲淹与韩琦镇守西北边关,与西夏李元昊作战,爱护士兵,号令清楚,迫使李元昊向宋称臣,后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保证了西北边境安宁。

范仲淹因刚正不阿,得罪宦官,多次遭朝廷贬罚,但他不以己悲,心中常念黎民百姓,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下面几则故事,说明范仲淹并非一介书生,而是治国能手,至今一些政策还是借鉴于他,不信就看下面事例。

一是“重农抑商”:

我们知道,中国历来朝代,都是比较重视农业的,对商人不怎么友好。但是自宋代开始,就很重视经商活动,北宋时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都知道商业能搞活经济。

那么,范仲淹重农抑商是怎么回事?这个事件来源于沈括《梦溪笔谈》官政十二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朝廷有人提议要放宽盐和茶叶专卖的禁令以及削减商人的赋税,但是范仲淹认为不可行。

范仲淹认为:征收盐和茶叶税,仅仅是分掉商人的一部分利润而已,对商人征税,并没有(对商人的利益)造成多大损害。

范仲淹名言

如今朝廷的各项开支没有减少,每年的税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向茶山盐池和商人征收,就必然要向农民收取。与其损害农民(的利益),倒不如还是向商人征税。

当前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如先节省国家的各项开支;国家的用度有了盈余,就应该先宽减对农民的税收和劳役;然后才可以考虑到商人。

因此,开放私营茶叶和盐的禁令,减免商人的税收都不是眼前急办的事情。于是为商人减税的议论也就平息了。

重家抑商

如何评价这件事?对商人减税,不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吗?但是中国历来是农业社会,宋代商人人数也只占极少部分,对商人少征税,势必会把负担转嫁给农民,因此范仲淹选择减轻农民负担,这对稳定社会有很多作用。

现在困难时期,我们讲对工商业减轻负担,税收减免,甚至还有补贴,这是因为现在生产力发展了,工商业从业的人占大部分,如果减税,企业兴旺,可以增加就业,老百姓农民都可以从中受益,因此现在困难时期对工商业减税也是正确的。

二是赈灾方法不同常人:

这则事件也是来源于《梦溪笔谈》官政一,讲的是范仲淹到江苏吴中救灾的方法。

宋仁宗皇佑二年,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发生大饥荒,原因大概遭受了水灾或是旱灾,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情况十分严重。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任太守,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虽然是灾荒年月,但范仲淹还是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自己也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范仲淹名言

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吴中受大灾,范仲淹竟然还大吃大喝,每日游山玩水,这是腐败和失职。于是监察机关一纸诉状,向皇上弹劾范仲淹不体恤民生,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但是范仲淹不慌不忙,草拟奏章,向朝廷申诉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确实是这么回事,别的地方越救越穷,而只有范仲淹主管的地方很快渡过灾荒。沈括评价道: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救灾

可以看出,对于范仲淹这种救灾方法,历史评价很高,后世基本沿用,这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我们现在也用了范文公的说法,只不过叫法不同。

叫什么呢?我们叫生产自救。比如某地受了灾,我们怎样救灾?除了保证灾民基本供给,也要给灾民增加就业。如何增加就业?方法很多。

一是“扩大基建”,让灾民有工作,如修高铁、修桥、修路等。为什么我们的城市,比如深圳,修了挖,挖了修,这么爱折腾?就是为了增加就业。

二是“增加消费”,我们近期有“地摊经济”,还有购物补贴等方法,美国还有直接发美金增加消费的,就是按人发钱。

三是“税收减免”,鼓励富人投资。不用细说,今年无疑对企业减免幅度很大。早年有全国农民农业税全免等。

四是“金融调节”,比如银行降息降准,还有就业贷款,企业贷等,五花八门,反正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繁荣。

现在经济学专家的观点,其实是在前人的经验上总结的,就救灾这件事上,范仲淹可谓做出了典范,但是像范大人这样心怀天下心系黎民的人,实在太少了。比如有官员铺张浪费,大搞豪华楼馆办公楼建设,甚至贪污公款,这一点怎么学不来呢?

最后上传一首范仲淹词:渔家傲.秋思,大家喜欢这首词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范仲淹为何要“重农抑商”?救灾为何要大兴土木?有什么意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