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误传钱钟书去世,夏志清忙写下悼文,本人得知后一句话化解尴尬

【史海遗珠】钱钟书比夏志清年长9岁多,两人在1943年就见过面,夏志清对这位前辈的学识和文采都十分膺服,后来还闹出过一个有名的笑话。1975年因友人误传钱钟书过世,夏志清写了篇《追悼钱钟书先生》,在台北《中国时报》发表,引起很大影响,而当时钱钟书先生还健在。

不过,钱钟书并不以为意,三年后的1979年春,钱钟书访美,他在临行前写信给夏志清道,"尊者早拜读,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伦,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不才得附骐骥尾,何其幸也。"夏志清收到这封"最敬爱的前辈赞勉自己的信",兴奋不已,他立即影印了一份,交给唐德刚太太,让她"带回家给德刚兄同赏"。

【史海遗珠】关于读历史书的趣味,周作人曾在《闭户读书论》一文中作过精辟的比喻:"我始终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书,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们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在表面的确只是过去,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这里里面了:正史好似人家祖先的神像,画得特别庄严点,从这上面却还看得出子孙的面影,至于野史等更有意思,那是行乐图小照之流,更充足地保存真相,往往令观者拍案叫绝,叹遗传之神妙。"

【史海遗珠】1945年9月,李敦白通过驼峰航线来到中国昆明,一呆就是35年。在他日后写的书里,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交通事故:在昆明,一个美军士兵酒后驾卡车撞死了一个12岁的中国女孩。当时李敦白奉命参与案件调查。女孩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黄包车夫。经过双方协调,女孩的父亲得到了一笔26美元的赔偿款。而在这笔"少得可怜"的钱里,他还要拿出一部分付给各个中间人。

这事情对李敦白刺激很大,此后,他决定做更多的事情来帮助中国的穷人。

【史海遗珠】解放军陆军军官马法贤在1970年代初被派到赞比亚军队做顾问。他回忆,按照中国国内流行的做法,解放军顾问团给赞军放映了电影《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好评如潮。一位参军士官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称《南征北战》是世上最好的电影,教人如何战胜强大敌人的作战方法和战斗精神,他不忘夸奖解放军是世上最强的军队,打仗方法巧妙神奇。他进而宣布要忘记过去学的英国帝国主义的那一套战略和战术,因为都是骗人的说辞。

【史海遗珠】林语堂回忆胡适时曾说:"在北平,胡适家里每星期六都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对穷人,他接济金钱;对狂热分子,他晓以大义。我们这些跟他相熟的人都叫他'大哥',因为他总是随时愿意帮忙或提供意见。他对寄给他的稿件都仔细阅读,详尽答复。他的朋友,或是自称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因此我有一次在我主编的幽默杂志《论语》上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谁也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

【史海遗珠】胡适交友广泛,唐德刚曾说:"胡氏生前真可说是交友遍及海内外。上至总统、主席,下至司厨、贩夫、走卒、担菜、卖浆……行列之中都有胡适之的'朋友'!"

【史海遗珠】侍候鲁迅母亲生活了多年的帮工王某回忆,有一次,母亲劝鲁迅买几亩水稻田,供自家吃白米饭,省得每月向粮店买大米吃。鲁迅听了笑笑说:"田地没有用,我不要!"然后又大声说:"有钱还是多买点书好!"由此可见,书,在鲁迅看来,简直比吃饭更有价值。

【史海遗珠】丰碑的本意并不是指碑。碑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木桩,在古代其主要作用之一,是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周礼》:"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意思是,王公贵族死后,才可以将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轳辘,用以下棺于扩。显然,"丰碑"在当时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了碑最原始的功能。再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逝者的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史海遗珠】抗日战争伪军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伪满洲国军、汪伪政府军、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军(它的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称呼是皇协军)等等所谓的正规仆从军。第二类是县城内的警备队以及乡村的自卫团。第三类是一些隶属于交通公司的铁路警务机关、隶属于工厂的警备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误传钱钟书去世,夏志清忙写下悼文,本人得知后一句话化解尴尬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