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即便曹操本人不想做枭雄,他的那些如狼似虎的手下们也不会答应。大家跟着你拼死拼活,无非就是希望荣华富贵封妻荫子,结果猪都杀完了你却说自己要吃素,这不是开玩笑吗?更何况当时天下枭雄遍地,曹操就算真想复兴汉室,也无力回天。
汉王朝从诞生之初就先天不足,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就是外戚专权。刘邦在临终前预感到吕后必然生乱,但又不忍心干掉这个婆娘,所以想着杀掉吕后的妹夫、自己的连襟樊哙,清除掉吕后的臂膀,但无奈派出去执行这项任务的陈平和周勃惧怕吕后报复,留下了樊哙的性命,结果刘邦病逝之后,吕后果然尽揽朝政,并从此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河。
后面的外戚自然是有样学样,姓吕的能做的事,姓窦的、姓王的自然也都能做,皇权屡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皇帝对于外戚专权十分不爽,不甘心做橡皮图章就要培养自己的班底,所以只能扶持身边最亲近的宦官去对抗外戚,于是外戚、宦官两股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整个汉王朝终于也走到了穷途末路。
曹操就是出生在帝国日落的余晖之中。史书上说他是汉朝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但实际上却是宦官曹腾的干孙,虽然出身不怎么光彩,但毕竟也算是宦官之后,所以很容易就步入了仕途。而且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上来看,他开始为官的时候,的确是想做忠臣、能臣的,在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务时都颇有建树,甚至因为严格执法得罪了不少权贵。
曹操真正有了不臣之心,应该是在参加征伐董卓战役之后。董卓进了东汉王朝的首都,奴役百官如牛马,撤换皇帝弹指间,让多少有贼心没贼胆的诸侯眼红不已,于是组成了讨伐董卓的大军,曹操在其中的表现最为亮眼。大家都对董卓望而却步时,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冲锋在前;董卓败退之时又是他一马当先追了出去,其他诸侯都在坐等摘桃子,所有的这一切都无疑在告诉曹操一个事实:大汉王朝完了,没有人再想着恢复他的荣光。看清楚了形势的曹操,怎么还会死心塌地的去“复兴汉室”呢?
更何况,即便曹操想做个忠臣,一心要割据江东的孙氏父子、做梦都想着当皇帝的袁氏兄弟、满口仁义道德却包藏祸心的刘备刘表……这一连串的枭雄们,又怎能让他如愿?要知道,如果曹操要做忠臣,就必然要把手中的权力交给汉献帝,而他一旦失去了权力,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又何谈“复兴汉室”?如果曹操不交出权力,他就是彻头彻尾的枭雄,要承受“汉贼”之骂名!两难之中的曹操,似乎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曾提到一个细节,似乎更能说明他在那个时代的作用。袁术当时已经下定决心当皇帝,各项准备工作都基本完备,甚至他的两个老婆都在为争夺皇后位置打破了头,有人就劝他登基,袁术的回答是:曹公尚在,未可也。这也就难怪曹操自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总体来讲,曹操不是不想当忠臣,而是无奈之下只能走上枭雄的道路。不过他还是给老东家留了面子,到死也没篡汉自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果曹操不做了枭雄,而是要做一个能臣,能实现汉朝的复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