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八佰》背后的国际关系,德国为何能在中日两国之间左右逢源

电影《八佰》在时隔一年后的成功上映,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无数抗日先烈为保卫祖国所做出的牺牲,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引起了人们很多的反思和思考,今天作者想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的便是《八佰》背后的国际关系。

伤不得的德国人和德械国军师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影片中有一幕人们顶着一面德国的纳粹旗帜向四行仓库守军运送物资的场景,在这个片段中,日军军官专门嘱咐日军狙击手注意不要伤害德国人。

对于这个片段,大家自然而然的会想到二战中德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既然两国是同盟,那么日军对德国人的格外保护也就不足为奇,这一点与后来日军战机扫射租界内的英法美公民可以说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与日军极力保护德国人相对比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剧中不断出现的“德械装备”与“德械师”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主要由谢晋元团长和日军指挥官在剧中反复提及,以强调这支守军的战斗力。

那么在此便出现了一个疑问,那就是作为日本盟国的德国,为何会帮助国军训练和装备军队呢?这不等于是在帮助朋友的敌人吗?同时,剧中那些德国人冒着枪林弹雨,顶着一面纳粹旗去给守军送物资,不更体现了对盟友的轻蔑?但日军却依然极力的保护德国人,这又是为何呢?

按理说,作为交战双方的第三方,要么像英美一样作壁上观,要么就一边倒的加入战争一方,但德国为何做到了中日两国之间左右逢源?

中德渊源

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西方殖民者对于中国的侵略中,在满清的时候,德国作为殖民侵略者的一员,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从满清开始搞洋务运动,到后来的预备立宪,无论是军事装备的配发,还是军工厂的建立,亦或是军队的训练,乃至预备立宪时的模板,满清的改革从里到外都充满了浓浓的德国的味道。

比如满清自我装备的第一支近代步枪汉阳造,就是完全按照德国的毛瑟枪进行的仿制。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也被称为是东方俾斯麦。清政府的立宪考察团更是将德国当时的制度称为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满清覆灭后,取代满清没有多久的北洋政府,便审时度势的加入了协约国,与日本一起作为了一战中对德国的战胜国。

与其他战胜国不同,中国在这场盛宴中并没有从德国谋取到任何利益,换种说法便是德国在一战后的破落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一战后德国人被压制的怒火和不满主要是针对欧美各国,特别是英法两国。

及至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急需建立一支更为先进的军队来抵御外辱,而薄弱的工业基础使得国军不过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训练和装备出这样一支军队。

放眼世界,日本侵略中国之心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可能帮助中国,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又以严守中立和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也不可能大规模援助中国,最后便就只剩下一个和中国一样被排斥在西方国家之外的德国了。

此时的德国早已走出了一战后的阴影,经济、军事实力再次起飞,并且一再挑战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那么对于德国而言,如此强大的他们为何又要选择援助弱小又遥远的中国呢?

日德渊源

日本与德国的关系同样可以追溯到近代,作为后来的西方殖民者,德国几乎没有对日本造成伤害,相反,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改革的时候,将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几乎照搬到了日本。

这一方面源于日本对德国的好感,另一方面则在于日本所要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也是要巩固皇室的权利,这一点同时期的满清几乎是同一个想法,而德国则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之后日德之间虽然发生了三国逼迫还辽和一战等不甚愉快的经历,但大体上而言,日德之间因为地理位置遥远,双方实际上并没有过多的冲突。

一战后,随着英日同盟的逐渐解体,日本急需在欧洲强国之中找到另一个军事同盟,而被孤立的德国无疑是其最好的选择,那么德国会在中日之间如何决策呢?

德国的选择

共和国时期

实际上,进入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红色苏联的崛起,世界局势已经较之一战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德国在一战后的迅猛发展,让德国人心中始终憋着一股想要复仇的劲儿。

德国人吸取一战的教训,明白想要复仇,在欧洲战场就要全力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那么此时就需要在东方找到一个盟国来牵制苏联,也就是曾今的沙俄。

此时的德国正处于共和国时期,正好遇上了急需建立先进军队的国明政府,两者一拍即合,随即签订了相关的军事合作协议。

在当时的德国人看来,中国这个看似贫穷落后的国家,实际上则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最主要的是与苏联大面积接壤,将中国军队训练成更为先进、更为有战斗力的军队,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中国军队能够有效的牵制住苏军的力量。

如此一来,中德的这种准军事同盟关系逐渐形成,德国以派出军事顾问和向中国出售军事装备,接受中国军队学员的方式,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帮助中国训练出了20个德械师。

纳粹时期

然而纳粹在德国上台后,德国的对外战略变得更为激进和明显,发动战争的步伐逐渐加快,他们希望在东方能够找到一个盟友可以迅速的牵制住苏联的力量,很明显,缓慢发展的中国明显已经不再符合纳粹德国的要求。

日本自然成为了纳粹德国的最佳选择,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日德关系开始不断靠近,德国对中国的援助开始逐渐减少。

但此时,在德国内部,纳粹尚未完全建立在德国的独裁统治,德国军政内部支持中国的声音依然强劲,中德关系还依然维持在一定的友好程度上,而日德关系虽然紧密却也还未到结盟的地步。

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德国虽然在日本的压力下逐步断绝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但是在外交和人道主义援助上却一直在或多或少的支援着中国,直至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而国民政府与德国的断交则要延迟到1941年之时。

可以说德国对中日两国这种左右逢源的关系,既是对当时国际形势的考虑,也是对实力的一种选择,是正常不过的国际政治关系。但德国民众对于抗战初期中国百姓的帮助,无论是电影中坚守四行仓库的情况,还是拉贝日记中的现实记录,都是一种人类最真挚的友谊,这一点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八佰》背后的国际关系,德国为何能在中日两国之间左右逢源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