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天下完全依靠的是法家,可以说以商鞅、李斯为首的法家为秦强盛进而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但很大程度上秦由盛及衰,短暂统一后灭亡,很大程度上是法家治国理念和现实冲突导致的。
自西周延伸至春秋时期,天下处理问题的方式还都离不开周朝的礼制,即使春秋五霸强大到可以取代周王室的地步,齐桓公也要“尊王攘夷的”的旗号,因为对王的尊重代表对礼的尊重。除了不服从周王室的楚人几乎所有诸侯都在尊礼,并且依靠礼来治理自己的诸侯国。礼崩乐坏被看作是当时天下规章制度遭受极大的破坏。而作为西部诸侯,虽然秦在周王室东迁之时,占尽了便宜,历史上站队也比较正确,但经过崤之战,秦国实力受损,进军中原之路受阻,作为当时西部最强大的诸侯,秦自然受不了不能参与天下争夺的局面,秦国的国君希望改变这种局面,法家的商鞅适时出现了。
商鞅变法时的君主是秦孝公,孝公之所以变法是因为此时的秦国已经很弱了,河西都被后起之秀的魏国占据了,变法成为秦国存活下去的一个必然选择。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得到秦孝公赏识,开始组织秦朝变法。变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改革,而这种改革对于习惯了几百年老秦制度的旧贵族来讲就是一种挑战,为此以天子为首的秦贵族成为变法的反对者,但秦孝公是坚定支持的,因为不变法,秦有可能被山东六国吞并。
许多人都说商鞅在秦国变法是一种把残酷的法度推行在一个老牌诸侯国,实际上,秦法并没有那么残酷,只不过商鞅等人变法的理念是建立在反对礼制上,这就和当时社会的主流产生很大冲突。这种冲突在秦内部就已经很大了,只不过秦孝公作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才确保变法得以实现。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和参与变法的相关人员都被惩处,商鞅还被车裂。但变法已经给秦国带来了实在的东西:强大,变法得以保留并延续到秦统一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因为变法,且在当时面对阻力的情况下,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手段,这种强硬随着秦统一天下,为了很好的治理天下也保留下来。因为秦需要把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西部向全国各地传播,让山东六国彻底的臣服自己,保留一定程度的法的威严和武力是必须的。这个时候,六国的贵族和秦王朝实际上已经有冲突了,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依靠统一天下的威望,还不敢有大胆的反抗想法,只有张良这样的雇个大力士刺杀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在巡游过程中死去,而是正常死在咸阳,让继承人正常即位,应该不会那么快有人起事。但问题就出在秦王朝内部,秦始皇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这就使得继承人问题存在疑惑,胡亥究竟是不是秦始皇属意的继承人还存在争议。有人说的不是,因为年长更适合做皇帝的扶苏,但又说不通秦始皇为什么让扶苏去修长城,出行却带上小儿子胡亥。也存在追究长生不老之术的秦始皇认为自己不会死,所以不立继承人的情况。
秦法和周礼在实行过程中的冲突演变为秦王朝和六国贵族的矛盾,而点燃矛盾之火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陈涉吴广,看似误期当斩,和秦法严酷有关,实际上陈涉吴广有预谋起义的嫌疑,完全是有组织的。而起义出现后,得到了各方的响应,包括项梁、刘邦等人都参与其中,形成了推翻秦朝的强大力量。在这过程中,虽然有许多人出身平民比如陈涉和刘邦,但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六国贵族,比如项梁、楚怀王孙等人。因为利益冲突,他们反秦最坚决,在进攻关中夺取咸阳的过程中,刘邦更多的是在获取人心,采用“巧劲”夺取咸阳,而作为六国贵族的项羽不惜破釜沉舟,给人的感觉对秦是种恨,做事更坚决,出手更恨。
历经几百年的分封制管理,想统一本来分散的各个诸侯国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后世多推崇秦始皇,同时,在秦末爆发了起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打破了旧的秩序。没有了法理,没有了延续,只能把罪责归为暴政。实际上秦之亡更大的原因是秦法在六国推行的太快,有点水土不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秦缘何兴于变法,亡于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