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历史永远藏着很多秘密,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背后的故事,它想表达的仅仅是字体表面的意思吗?其实它所记录的每个字都值得让人深思。读《资治通鉴·汉纪六》,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其位,谋其职,莫“功高盖主”
《资治通鉴·汉纪六》记载: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薄太后亦以为勃无反事。帝朝太后,太后以冒絮提帝曰:“绛侯始诛诸吕,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周勃作为刘邦安定天下的元老级功臣,却被人举报要谋反,汉文帝将其交给廷尉,廷尉将周勃逮捕入狱进行审讯,面对狱吏周勃竟然害怕的不知道怎么替自己辩解,期间狱吏对周勃毫不客气,极尽凌辱。于是周勃便用钱来行贿,狱吏暗示周勃要让公主为其作证(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是周勃的儿媳)。
后来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把汉文帝痛骂了一顿:“曾经周勃握有重兵,依旧把玉玺交给了你,当时不会谋反,现在会谋反吗?”汉文帝自觉没有颜面,便表示没有核实查清楚,是冤案,即刻恢复了周勃的封爵和封地。周勃出狱之后对他的家人说到:“我曾经率领过百万大军,却不知道一个小吏都比我的威风大。”
周勃的故事,反映了很多问题,并不只是告诉大家周勃有多怕死、狱吏有多威风、汉文帝有多仁慈!事情并不简单,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出:
一、周勃入狱仅仅是因为一封举报信,并没有其他证据
狱吏之所以能够对周勃这样的功臣无礼、甚至凌辱,是因为狱吏本来就能这么尊贵、威风吗?显然不是,他们没有这样的胆量,明显是得到了高层的示意。
二、狱吏行为处事不正常,肯定有人授意
狱吏的活动范围大部分在牢狱之中,不会有过多的人际交往,关于周勃事情的真相并不会全然了解,当周勃行贿之后,能够明确知道事情的原因所在,并让周勃找公主作证,明显已经超出了狱吏的认知,显然有人在背后授意。
三、薄太后知道的事情皇帝不知?事出反常必有妖
薄太后都能知道周勃不会造反,汉文帝会不知道吗?当太后指责时,汉文帝立刻以没有查清楚为由放过周勃,事情解决得太过容易。
其实从汉文帝的角度来看,虽然对周勃有着感激之情,但是作为皇帝,权利和尊严是他必须要维护的,周勃功高盖主,明显威胁到了汉文帝的地位,必须要适时的打压一下。
同样在现代的职场,领导避免不了要培养适合管理的下属,自己才会有所晋升,这时候如果下属忽略了领导的威信,觉得自己才华出众,领导势必要对其进行打压,避免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胁。所以在职场中,一定要低调做人,让领导感受到自己的忠诚,适时的隐藏一下能力,不能强过领导,给领导留足面子,工作偶尔的出点小问题,也是避免被打压的不错选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资治通鉴》:在其位,谋其职,莫“功高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