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是是三国时期,蜀汉名臣,他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成为尚书令、大将军。他在位期间实行休养生息,且性格谦逊,为官廉洁,从未得罪过人。但是他的去世很令人意外,因为他是被郭修刺杀而死。
费祎与郭修从未有过怨仇,郭修为什么要刺杀他呢?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刘禅有护卫保护
郭修是魏国的将领,在一次与蜀汉的战争中,被姜维俘获了,郭修不得已投降了蜀汉,封为了左将军。
由于郭修不愿意成为蜀汉臣子,因此他就怨恨了蜀汉的皇帝刘禅,于是他就想找机会刺杀刘禅。他计划利用向刘禅道贺的时机,逐渐接近刘禅,再找机会刺杀。
作为皇帝,刘禅身边都有护卫,而且大臣一般是不能接近皇帝的。所以郭修想杀刘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机会渺茫。这让郭修很苦恼,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他想,既然杀不了刘禅,就杀其他人吧。下定决心后,他就开始寻找其他的刺杀对象,找来找去,最后找到了费祎。
有一天费祎开办岁首(正月)大会,邀请了郭修在内的很多大臣。当费祎喝酒喝得正高兴时,郭修突然冲出来,杀了费祎。费祎惊魂未定,就糊里糊涂地去世了。
可以说费祎是代替了刘禅,被郭修刺死。如果不是刘禅身边护卫太多,郭修近不了他的身,郭修也不会去刺杀费祎,因此费祎的死是很冤枉的。
2、费祎是蜀汉重臣
郭修选择刺杀费祎,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费祎是蜀汉的重臣,也是刘禅很倚重的人。费祎在刘禅做太子时,他就是太子舍人。刘禅登基后,费祎成为了皇宫侍从。
所以刘禅从小就和费祎在一起,彼此之间也很了解,刘禅对费祎也有些依赖。而且费祎也是诸葛亮看中的人,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提到费祎等人,是能够依靠的人,希望刘禅能多听他们的建议。
费祎在位期间,秉承诸葛亮的遗志,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安邦定国,劳苦功高。所以在当时,费祎是蜀汉的百官之首,也是刘禅的左膀右臂。
郭修觉得杀不了刘禅,砍掉刘禅的左右手,让蜀汉受到重创,也算是解了恨。因此他在费祎的酒宴上,突然刺杀了费祎。
费祎与郭修并没有怨仇,而且费祎为人谦和,友善,没有瞧不起降将郭修,还请他赴宴。说明费祎已经把他当成了蜀国的人来看待了。
可是郭修不情愿做蜀臣,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最后郭修也当场被蜀国其他大臣杀了。
郭修不愿成为蜀国的臣子,可以理解,毕竟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他已投降了蜀汉,为了他自己,也不应该如此莽撞。
比如徐庶他也不愿意为曹操效劳,但是他并没有像郭修这样,去刺杀曹操或者曹操手下某个部将。他只是不为曹操献计,之后再寻找机会逃走。
其实郭修也可以这样,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相对明智的办法,而是想付诸于武力,来解决问题,其实是一个很错误的做法。
他刺杀了费祎,虽然对蜀汉是很沉重的打击,但是对他自己来说,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聪明的人应该是打击敌人,而保全自己,不一定要同归于尽。
郭修完全有其它的选择,而他却选了一条最不合理的路,可见他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
像郭修这样硬碰硬的策略,是不可取的。郭修的做法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莽撞,否则损失很大,任何事情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一切都要按规律办事。
遇到问题或矛盾,不能意气用事,要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先冷静下来,再开动脑筋想出合理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当然做到这样不容易,所以这就要求家长们从小就要引导,启发孩子去思考问题,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长大后,他们就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选择错误的方法。
郭修的做法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不值得效仿。我们当谨记前人的教训,否则类似的悲剧会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三国演义》
(作者:肖邦、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蜀汉丞相费祎为人谦和,郭修与他无冤无仇,为何刺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