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人称包青天,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清廉官员代表人物。包拯断案的故事早已被拍成影视剧,尽管很多断案都是虚构的,可这并不能影响包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终年64岁。
包拯去世后,皇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灵柩则运回安徽合肥老家下葬。当时谁也没想到,900多年后包拯墓地被挖开后,里面场景不忍直视。1973年春天,合肥二钢厂扩建,征用了合肥东郊大兴集包公墓范围内的土地。
包拯墓已经早已被列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当时正值特殊时期,包拯墓不得不让道。毕竟是一座名人墓地,二钢厂就在合肥当地报纸上刊登一则告示,限期迁走包拯墓地,否则将以无主墓地处理。
消息传开后,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立即向上级报告,请求抢救性发掘包拯墓,得到了批准。据当年发掘包拯墓的考古人员吴兴汉老人回忆时说:“虽然清理发掘包公墓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由于当时考古人员比较少,只能应急地从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合钢二厂以及包拯后裔中抽了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班子。”
发掘的过程没有想象中顺利,当时这里是包拯的家族墓,究竟哪一座是包拯墓,无人知晓。为了积累经验,大家决定发掘偏离墓群范围外的一座简陋寒酸、不起眼的小型宋墓。当考古人员发现后,发现这座小墓里竟然是一口金丝楠木,仅凭这一点就知道墓主人不凡。
接下来的一幕大家都懵了,棺内都是一堆凌乱的骨骼,头骨还是破碎的。而且墓室里还发现两块破碎的墓志铭,按理一座墓地只可能有一块墓志,出现了两块意味着这座墓可能是一座迁葬墓。
为了弄清楚墓主人真实身份,考古人员将墓志拼接起来,两块墓志上面有“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和“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的刻字。真相大白了,这座寒酸墓地竟然是包拯夫妇的墓地。
知名度如此之高的官员,死后遗骸竟然被敲碎,而且还被迁葬了,究竟是谁下的黑手?从包拯家谱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包拯原墓在宋朝末年就遭到破坏。北宋末年,包拯后人在逃离时,就仓促将包拯迁葬到家族墓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包拯墓地发掘结束后,当时公社书记以“搞封建宗教活动,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让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给抹黑”为由,强行要求立即销毁包拯遗骸。最终,这位家喻户晓的大清官,落了个挫骨扬灰的下场。
参考资料:《揭秘包拯墓地发掘》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工厂扩建意外发现包拯真墓,墓中的场景让人难以接受,他的遗骸被敲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