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分为两大战场,西部战场是苏联,欧美国家对战德国、意大利,而东部战场,主要是亚洲诸国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抵抗,在美国、苏联介入战争之前,日本单靠一家之力就打遍了东亚无敌手。
然而日本的表现不禁让人联想,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何如此的强悍?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为什么能够深入每个日本人的骨髓里?更重要的是,日本为何执意对外扩张?本篇文章,就为大家剖析日本军国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以及日本执意对外扩张的根源。
日本群岛统一时期,常常对外扩张
日本这个国家,在古代时期大多数时候,都是陷入诸侯分裂阶段(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少有的几次岛内统一后,日本根本不会闲下来安心治理国家,相反他们会把眼光继续放在战争上,只不过统一后的日本,其战争是从内部转向外部,因此,东亚许多国家十分惧怕日本的统一,因为这个国家一旦统一后,下一步就是对外扩张。
在朝鲜历史上,大多数的敌人都是来源于东部的日本群岛,从东瀛到倭寇,再到日本,朝鲜半岛是被日本伤害最深的国家之一。日本之所以喜欢对外战争,主要原因就是国家的体量太小,并且资源较为匮乏,日本人普遍有忧国心理,他们认为国家太过脆弱渺小,土地的匮乏使得他们心中长期有种不安全感。
不过这些还都是土地的原因,如果从人的原因分析的话,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斗的国家,并且还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如果你这个国家十分的强大,那么日本是绝对不敢招惹你,反而会给你俯首称臣(例如,强大的唐朝时期,日本以学生身份自居)。但是如果你这个国家腐败无能,那么日本就会毫不客气地拔出大刀对你们冲锋,这是日本的一种奴性,也是一种武士精神。
日本欺软怕硬,倭寇骚扰明朝
日本一直都有一个大国梦,而这种大国梦实际上是日本人的忧患意识而导致的,他们认为只有土地广袤、民族强盛,自己的国家才会真正的长治久安。唐代时,日本崇拜西边强盛的大唐,因此,日本如今的许多文化和建筑,都是仿造大唐文化而来。
而明代时,日本逐渐走向了统一,不过他们依旧惧怕西边的大明王朝,因为大明的海军让他们闻风丧胆(郑和时期,明朝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舰队),就连丰臣秀吉也只敢派兵攻打朝鲜,却不敢派兵直接攻击大明;顶多派倭寇骚扰大明东南沿海地区,大明中期的倭寇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侵犯大明的倭寇,最开始是日本官兵,但是官兵在几次交锋中发现不管如何侵扰,最终消耗更大的是日本本身,也因此,日本军队退出了对大明的侵扰,反倒是日本的倭寇替代了他们的作用。而倭寇大多数都是在日本混不下去的浪人、武士或者海盗,他们本来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勇气去侵扰大明,谁知道大明的沿海部队如此薄弱。
也因此,倭寇风波就一直困扰着大明,但是日本倭寇和日本军队,完全是两回事,日本军队是不敢招惹大明的;到了清朝年间,日本被美国的黑船风波逼的搞起了明治维新,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外来力量的恐惧感。
日本军国主义的孕育:武士道精神
日本军国主义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日本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就是效忠于天皇,用生命去捍卫天皇、捍卫国家,并且崇尚武力,对命令绝对服从,这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的武士道精神,只是流传在日本民间,因为日本的武士十分居多,武士们在外流浪漂泊总得有个信仰。
可是他们该信仰什么呢?最初日本武士是十分迷茫的,他们是社会的失意者,很多武士认为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任何成就,这种社会常态也导致了日本武士,被定义为日本底层失败者的象征。
不过随着日本诸侯常年混战,武士们的作用也显现出来,许多武士就开始效忠于各个大名(日本古代封建领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武士开始发现自己不管效忠于哪个诸侯,一旦效忠后就必须跟随到底,武士们的效忠对象就是他们的信仰,武士们必须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领主。
日本武士统一效忠天皇,并引入武士道精神
但是一些有想法的武士开始发现,如果自己光效忠一个领主,这个领主一旦失败,那么自己的人生也将玩完,假设自己效忠天皇,自己能否拥有更好的前途呢?一些大胆的日本武士,就开始尝试从效忠领主转向效忠天皇,但是战国时期的日本天皇几乎是傀儡。
不过就算如此,许多日本大名们,对于那些选择效忠天皇的武士反而更加欣赏,因为大名们认为这群武士有着独特的智慧以及坚定的意志,这些效忠天皇的武士就成为了大名们追寻的人才。在大名的追捧下,日本武士也效忠天皇成为了一种潮流,而这潮流渐渐成为了一种精神,这就是武士道精神的由来。
近代的日本一直都是幕府把控天皇,但是幕府治理下的日本军队,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建制也十分的混乱;当美国战舰进入日本领海而导致的“黑船事件”,彻底给日本打了一剂兴奋剂,日本人开始崇拜起战舰铁炮,他们甚至想象如果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实力那该多好。
少壮派帮助天皇拿回权力
不过,日本的幕府却被黑船给吓破胆了,他们极度害怕外敌的侵略,因此日本幕府在与美国的谈判中一步步的让步,只为换取和平。然而,恰恰是这种让步点燃了日本人对幕府的怒火,无数的日本人开始痛斥幕府的无能。
而一些少壮派军官更是在军队中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武士道精神植入日本新军,日本少壮派开始对幕府极度厌恶,于是他们开始拥护起天皇,这就有了日本的天皇在一众武士和军官的簇拥下重新拿回了权力的往事。
明治维新时期,军国主义孕育而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治天皇这一代,天皇的权力已经达到无人企及的地步,特别是当时的明治天皇继位后,这个年轻的男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反而对西方改革感兴趣,于是在明治天皇的示意下,日本开始仿照西方的政策制度以及国家体制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如果说,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在为军国主义的诞生做铺垫,那么,现在的明治维新,就是彻底孕育出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因为明治时期的日本军方,几乎都是少壮派的天下,这些激情、好斗、强硬的新军官们,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因此,在明治天皇和其幕僚的煽动下,日本人民也开始坚信军国主义可以把日本带向辉煌的明天。
日本军国主义演变为法西斯主义
军国主义思想成功孕育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发展这种军国主义思想;而明治时期之后的日本,一直是在为军国主义的全国性发展做铺垫,比如,日本军国主义体制正式得到天皇和内阁的通过,并且在民间得到了官方层面对军国主义正式宣扬,这个阶段的日本已经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达到了军国主义同步化。
而最后一步就是,军国主义的演变,也俗称法西斯军国主义的转变,法西斯主义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对世界势力进行洗牌,这种颠覆性思想也影响到日本政府,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成为日本新浪潮。
结尾
虽然说,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是武士道精神,但是,在二战前法西斯主义思想融入日本武士道精神后,这两种思想浪潮彻底质变,狂热和奉献,成为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精神核心,这种精神传播到军营、企业和社会,让整个大和民族都疯狂。
并且军国主义还把日本天皇彻底捧上了神坛,以至于天皇们也成为了衷心爱戴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天皇的无上神权加上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全面发展,这就使得日本军国主义彻底发展到了峰值。
而日本之所以对外坚持对外扩张的道路,这与俄国的“嗜领土成性”还有所不同,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无战略纵深,资源匮乏,岛国居民天生就有种忧患意识和自卑感,迫切地需要扩大领土版图;而正赶上日本遭受经济危机,自身化解能力差,急需对外掠夺资源或者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转嫁自身的经济危机,于是乎,就形成了侵略战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日本军国主义:统一效忠天皇引入武士道精神,转嫁危机而成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