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冯玉祥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14岁入军伍,兵戈铁马几十年,最鼎盛时期兵力高达40万人,而在他爷爷那一代,冯玉祥家还是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家了。然而,仅仅两代人,冯家就在冯玉祥手中成了中国风云家族。
那么,冯玉祥是怎么把事业做大的呢?
将门虎子,从小就在军营中摸爬滚打
说起来冯玉祥的发迹应该始于父亲冯有茂,冯有茂年轻时是个泥瓦匠,但是他和别人不一样,一次偶然机会被一位普通武师收为徒弟,他却出人意料地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苦练2年后就在武科考试中中了武秀才,同年,他被编入李鸿章的淮军成为一名下级军官。
在冯玉祥出生时,父亲冯有茂随部队调往保定担任了后营右哨哨官,冯玉祥也被带入军营中,但当时兵饷不多,冯有茂的性格和地位都决定了他不是个捞大钱的人,因此家穷,直到冯玉祥11岁,遭受过人情冷暖毒打的冯有茂终于靠着走关系让儿子补了空缺,领了三年军中恩饷,于是,冯玉祥在14岁正式进入军营。
从此,他在部队里摸爬滚打,一如当年父亲一抓到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拼命苦练、拼搏一样,冯玉祥苦练苦熬学会了一身好兵法,练就一手好枪法,熬出了头,在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就成了北洋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的管带。
这个管带的职位虽然不大,却是冯玉祥一生事业的基石。
后世很多学者和研究者都喜欢称冯玉祥为“倒戈将军”,因为他们认为冯玉祥的发迹和商人的营利情形类似——商人是靠不断的倒买倒卖、囤奇积货从而发家致富的,而同理,冯玉祥是在不同阵营中变换倒戈,来回倒腾,将自己的军队发展壮大的,这个管带的职位让他拥有了“原始资本”,拥有了可以倒戈的能力与队伍。
倒戈将军冯玉祥的爱国之路充满了离奇
冯玉祥的第一次倒戈行为发生在1911年的滦州起义,作为清廷中下级军官他倒戈起义,紧接着在清朝灭亡后加入袁世凯的阵营,成了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成为旅长后,他再次深耕军伍,四年后,率军与护国军作战,因战功被袁世凯封为三等男爵。
可以说,在袁世凯麾下冯玉祥完成了发迹,但随着袁世凯想要称帝变成众矢之的,冯玉祥瞄准机会与蔡锷联络,与各路军阀一起对袁世凯发起倒戈一击,这是他第二次倒戈行为,不久,他成为段祺瑞的部下。在孙中山1917年发起的护法运动中,他便被段祺瑞派往福建作战,但是,这一次他再次审时度势,在武穴停兵,倒戈反击段祺瑞,这是他第三次倒戈。
当然,仅仅7年后,已成为直系第三军总司令的冯玉祥再次趁着“第二次直奉战争”进行了第四次倒戈,在1924年10月接受了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向吴佩孚背后捅刀,推翻了直系曹锟政府,并宣布脱离北洋军系,改编所部为“国民军”,电邀请孙中山北上。
但是当孙中山加紧北上时,冯玉祥权衡利害得失后,进行了第五次倒戈行为,再次掀翻自己的宣告,与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参与组成了由段祺瑞执政的北洋政府。
这一顿操作下来,让孙中山气得干瞪眼,也让全天下人认识到这是个眼中只有利益的人是何等厉害,因为紧接着1925年他就联合张作霖手下郭松龄共同反奉,结果却放人鸽子,导致郭松龄失败被枪杀,这是他第六次倒戈。而次年,北伐战争爆发,作为北洋军阀的冯玉祥直接背叛北洋军,先是和汪精卫的武汉政府订立盟约,而后又马上倒入蒋介石的阵营,这第七次、第八次倒戈行为同样是充满了利益算计。
褒贬不一的人生,但在抗战救国中,他是高光的
相比三国吕布三易其主,最终身首异处的三姓家奴作为,冯玉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越是倒戈越是强大,每次都成了最大的受益人,堪称奇迹。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蒋介石对这种不忠不义的人是看不上的,二人分别在1929年和1930年发起了蒋冯战争和蒋冯阎战争,因为张学良的加入了混战,冯玉祥大败亏输,他的部众被最终蒋介石收编。
当然,纵观冯玉祥一生中的倒戈行为,也有人说这都是利国利民的进步之变,称赞他说爱国爱民,从思想到行动,贯穿了一生。
而我们回过头去看,冯玉祥反清、反袁、反段、反曹、反吴、反汪、反蒋都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实在没有太多可以说三道四的地方。尤其在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提出了抗日救亡的13项主张,后来还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亲任总司令收复察东四县。
六年后“七七事变”爆发,冯玉祥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等职,尽管受到蒋介石排挤,却也尽心尽职在抗日救国。抗战胜利后,冯玉祥接触了我党,心生靠拢,结果却被蒋介石派赴出海,强令退役,直到1948年7月31日,因轮船失火,罹难于黑海海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吕布三易其主身首异处,青出于蓝的冯玉祥八次倒戈,却越发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