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的后主都是昏君,不同的是,刘禅好歹还能算是一个仁君,孙皓简直是昏君和暴君的结合体。很多人洗孙皓是个聪明人,还拿出孙皓即位初期时的表现作为证据。然而事实上就是孙皓把东吴的政治搞坏了,民心搞丢了。司马昭伐蜀的时候至少还有一批又一批的蜀汉军民坚持抵抗,司马炎伐吴时东吴军队几乎一溜烟跑个精光。这就是鲜明的对比。在孙皓统治东吴时期,有一场闹剧性质的北伐,孙皓听信谶语,率领大军北伐,但是什么也没干就撤军,搞了一次"公费旅游"。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孙皓的历史形象
孙皓是东吴故太子孙和的儿子。孙和与弟弟孙霸两个人争斗继承人之位,最后两败俱伤,孙和被废,后来被权臣孙峻所杀;孙霸直接被孙权处死。孙权死后幼子孙亮即位,孙亮被权臣孙綝所废;孙权另一个儿子孙休即位,但是孙休早死子嗣幼弱,当时蜀汉被灭亡,东吴人心惶惶,且刚刚经历过主弱臣强的局面,所以东吴臣民需要一个年长的君主。于是在万彧、濮阳兴、张布以及朱太后等人的支持下,孙皓这才上位。
按《江表传》记载,孙皓在即位初期确实是一种明君的形象,"当时翕然称为明主"。不过这个状态并不能保持下去。孙皓的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残暴好杀、志大才疏、骄奢糜烂。首先说残暴好杀这一点。孙皓喜欢动用酷刑,好挖眼剥皮。这一点其实有所争议,被裴松之反驳。但是杀死濮阳兴、张布;棒杀张布之女张美人;逼死朱太后;受谗言族灭李勖一家;为爱妾锯杀陈声;诛杀孙奋、孙奉等宗室,这些事情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是志大才疏。孙皓的情况比刘禅更加刚强,政治上也都由自己做主。孙皓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君主,即便与西晋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也有入主洛阳的志向。但是孙皓本人的实力和他治理国家的态度却无法支撑他的野心。本文要谈到的"公费旅游"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下文会详细说到。
最后是骄奢糜烂。在当时东吴的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晋,然而孙皓仍然是骄奢糜烂,他大兴土木修筑工事;又沉迷酒色,后宫佳丽数千,孙皓下令制造金银饰品,让后宫女性穿戴相扑为乐,"朝成夕败"。孙皓宠妃左夫人(张美人的姐姐)去世,孙皓为她修筑极其华丽的陵墓和无数的陪葬品,自己治丧半年不出,以至于东吴穿出孙皓去世的谣言。这样一个国君,即便有被丑化的因素,那也太恶劣了一些。
孙皓闹剧性质的"公费旅游"
孙皓是一个很相信谶纬、望气的君主。这些就是一种带有神话性质的预言,在古代相当的有市场,比如"亡秦者胡"、"代汉者当涂高也"、"牛继马后",就是古代著名的谶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不过孙皓也未免太相信了一些,也因此闹出不少闹剧。
比如有望气者说荆州有王气,对扬州不利,于是孙皓就重启武昌为首都,甚至破坏在武昌山岭附近的东吴大臣祖坟,来破坏这个所谓的王气;孙皓迁都后建业空虚,引发山越施但的叛乱。施但被留镇建业的丁固、诸葛靓镇压,孙皓又自以为荆州王气来源,浩浩荡荡重返建业,前后时间也就一年多一些而已,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东吴建衡三年(即公元271年)又发生了一件离谱的事情。有个叫做刁玄的人参考司马徽与刘廙对命理运数的看法,又加以增饰,得出一句谶语:"黄旗紫盖见於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意思就是出身东南扬州的孙氏要统一天下;又有西晋降人声称,寿春有"吴天子当上"的童谣。古人眼中童谣也是具有预言性质的,是上天的指示方式之一。
孙皓得知刁玄伪造的谶语和寿春童谣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天命之子。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关键是孙皓实在是有些迫不及待,不顾大臣的劝谏,马上就打算进行北伐,还带着自己的母亲、妻子以及后宫三千佳丽,从牛渚西行渡江,打算要"青盖入洛阳"。这哪里是去打仗,简直就是拖家带口"公费旅游"。西晋侦测到东吴用兵的动向,也给予了较大的重视,令大司马司马望率领两万中军、三千骑兵屯兵在淮北,应对孙皓的北伐。
当时是正月月末,天气还很寒冷,在途中又遇到大雪,道路泥泞不堪。士兵们穿着铠甲拿着兵器,又要护送孙皓的车队,行军艰难,几乎要冻死。于是乎军中出现这样的传言,说如果遇到西晋军队,就投降西晋反击孙皓。军心大乱士气崩溃,这次北伐根本没有办法再进行下去,孙皓也就撤军回建业了。司马望蹲到一个寂寞。
余论
从孙皓的历史形象和这次北伐的经过来看,孙皓的举动十分不成熟。虽然当时西晋也在为凉州鲜卑的叛乱而困扰,但是凉州地区悬远,威胁不到西晋的政治中心。以西晋的庞大体量不会因此对东吴捉襟见肘,反而东吴的"后花园"交州此时正在挥舞着西晋的旗子,还没有彻底收复回来。孙皓北伐的举动,没有客观上的环境的优势。
而且孙皓也并非是进行了长期的、周密的准备才进行北伐。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虽然力量弱于曹魏,但是时机成熟。孙皓的这次北伐完全是因为谶语的原因,谶语它本身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从东吴军队士气的表现来说,也没有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孙皓带着自己的家眷和后宫行军,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也导致士兵心中的不满,这也并非为将帅者所为。
在这次失败的北伐之后,孙皓没有吸取教训,仍然相信谶纬,四方献祥瑞,改年、封禅。孙皓也没有施行仁政,继续高压的统治,东吴内部投奔西晋或者起兵叛乱的情况接连不断,孙皓统治下的东吴已经千疮百孔。最后在东吴天纪三年(即公元279年),西晋大举伐吴,最后没有花费太多代价就瓦解东吴的抵抗力量,孙皓投降西晋,三国分裂的时代终于告一段落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东吴北伐的一场闹剧,孙皓听信谶语率领大军“公费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