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聊聊杨修之死的真实原因。
提到杨修之死,我们通常认为杨修是因为爱耍小聪明,总是能猜透曹操的心思,所以曹操嫉贤妒能,最后找了个“扰乱军心”的借口,就把杨修给杀了。
《大军师司马懿》剧照
杨修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的故事,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都知道,我举两个例子。
比如有一天曹操收到一盒酥饼,没说一句话,然后写了一个字条,字条上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一合酥”,其他人看了都莫名其妙,也没人敢动那盒酥饼。这个时候,杨修过来了,看到字条,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然后他干了一件让其他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事,什么事儿呢?他把盒子打开,然后把酥饼给大家给分了。
这些人拿到酥饼都不敢吃,为啥?因为杀人不眨眼的曹操,可没明说让大家分吃呀。杨修看到其他人都这样犹犹豫豫,就感觉很好笑,说:“没事,吃吧。”
正当大家要吃酥饼的时候,曹操进来了,故意一脸不高兴,说:“谁让你们吃我的酥饼了?”其他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杨修走上前说,“是您让我们吃的呀,一合酥的意思,不就是一人一口酥吗?”
《新三国演义》剧照
你看,曹操本来是想在大家面前秀智商呢,结果风头都让杨修给抢走了,所以曹操就开始嫉妒杨修的才华。这有点像柱子当上领导后,为了显摆搞了一桌子酒菜,结果没有人敬柱子酒,反而大家都去敬二狗子了,你说柱子能不嫉恨二狗子吗?
另一个故事是,曹操和刘备在汉中长期僵持,人困马乏。有一天军士问曹操今晚的暗号是啥?曹操当时正在吃鸡,想了一会就说“鸡肋”。然后杨修一听暗号是鸡肋,就又忍不住耍起了小聪明,立马让军人收拾行李,准备撤军。曹操早都看杨修不顺眼了,正好来了个顺水推舟,说杨修扰乱军心,就把他拉出去给杀了。
《新三国演义》剧照
那杨修之死,真的是因为杨修爱耍小聪明,才被嫉贤妒能的曹操给杀了吗?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先看曹操。你想,曹操是谁呀,那可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在文采上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呀,在武功上一扫群雄,那眼见、那心胸,怎么可能狭小呢?
你看他写的那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峙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何等的豪迈大气,何等的胸怀天下。
曹操《观沧海》
你可能说,这是曹操说的比做的好听。那你再看他是怎么对待张秀的。张秀偷袭他,不但差点把他给弄死了,还把他最爱的大将典韦和长子曹昂给杀死了。按说这是不共戴天的仇了吧,但后来张秀投降曹操,曹操也没找张秀秋后算账啊。
所以你看,一个心胸如此宽广,连杀子仇人都能容得下的曹操,怎么可能因为嫉妒杨修的才华,就把他给杀了呢。
再看杨修。杨修真的就是爱耍小聪明的人吗?
《大军师司马懿》剧照
你看《三国志》是怎么写杨修的?杨修出身名门大族,他爹是曾经当过大汉王朝三军总司令(太尉)的杨彪。杨修25岁就已经举了孝廉,当了丞相府的书记,为人谦虚、知识渊博,从曹丕以下的官员都争先与他交友。
这说明啥?这说明杨修确实有才华,而且绝对不是一个爱自作聪明的人,要不然这些王公大臣怎么会争着和他做朋友,对吧。
而且杨修除了才华品德没毛病之外,杨修的工作业绩也很不错,他把曹操交代的军国大事、外交内政都做得漂漂亮亮,所以曹操不但不妒忌他的才能,反而是非常器重他的。杨修如果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那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曹操像
那就奇怪了,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怎么最后就被曹操给杀了呢?这就要提到一个人了,正是这个人对杨修的赏识,才让杨修走上了一条死亡之路,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植啊。
刚才说了,很多人都争先与杨修交朋友,而对杨修投入热情最多的就是曹植。曹植本身就是大文豪,下笔如有神,他饱含激情地给杨修写了好几封表示各种崇拜的书信。
你想,这两个人都是有才情的大文人,意气相投,更何况曹植也是曹操最疼爱的儿子之一,杨修遇到这么一个赏识自己的主子,肯定是尽其所能辅佐了。
但是曹植是谁呀?不是不同土豪家的公子哥,而是大枭雄曹操最喜欢的儿子,他将来是有可能接曹操的班的,这就势必会引发他和曹丕之间的储位之争。
在古代,帝王最忌讳的就是王子们勾结外臣,拉帮结派,所以明智的人都会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可是杨修不但没有回避,反而是态度坚定地、明确地支持曹植。
曹植剧照
那杨修是怎么支持曹植的呢?
首先,就是告曹丕的黑状。曹丕看杨修实在是太聪明,又坚定地支持曹植,所以就害怕了。有一次曹丕把朝歌县令吴质藏在货车里请来府中,商量对策。杨修得到这个情报之后,就去曹操那告状,说曹丕勾结外臣,但是没有实际证据,曹操只是将信将疑。
曹丕被告了黑状,心里很害怕,怎么办呢?吴质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这还不简单,咱再来一次”。结果杨修又去告状,曹操派人去检查货车,没发现吴质的踪影,曹操自此就开始怀疑杨修污蔑曹丕了,这问题就大了。
《大军师司马懿》剧照
这还没完,杨修还干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想方设法抬高曹植,要把曹丕给比下去。
比如曹操很喜欢出考题考他的儿子,杨修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揣测曹操的考题,提前做了十多个答案给曹植。要说杨修确实聪明,押题押得不但准,而且出答案的速度还特别快,这不就像现在的高考作弊吗?所以每一次曹植都能对答如流。
但是速度太快就容易翻车。有一次,杨修没拿准节奏,曹操考题刚一送出来,曹植的答案就呈上来了。曹操就疑心,我的儿子再聪明也不会这么快吧,一查发现果然又是杨修在捣鬼。
杨修帮曹植的这一系列小动作,虽然让曹操很不满了,但还不至于要杀杨修。那曹操是什么时候开始要杀杨修的呢?就是在他下定决心让曹丕接班的时候。
你想想,这个时候曹操的处境。杨修这么聪明,又是这么坚定地支持曹植,既然已经决定立曹丕了,那么杨修活着就是个定时炸弹,指不定他会给曹植出什么坏主意。杨修要是活着,不但可能会引发曹植兄弟之间的残杀,还可能引发像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
曹操好不容易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魏国,所以绝对不能容忍曹家王权又分崩离析,所以他必须在死前把杨修这个定时炸弹给拆了。杨修是个聪明人,他自己都预感到死期不远了,他在临死前就告诉朋友,没想到自己还能活这么久。而杨修死后一百多天,曹操就死了。
杨修之死表面上的原因是“耍小聪明,扰乱军心”,其实根本的原因是他参与了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但这是人家曹操的家事儿呀,最忌讳外人掺和。杨修,你一个外人瞎掺和啥呢,这不是找死吗?
《大军师司马懿》杨修剧照
那杨修之死,能给我们带了什么启示呢?
我觉得从小的来说,作为一个外人,我们真的不要认为自己会真的理解别人的真实处境,不要轻易以自己的好恶,去干预别人的事儿。
当然这也不是说,对别人要麻木不仁,那该怎么做呢?我觉得一定要有边界感,最多只能提建议,但绝不能替人家做选择。
举个例子。比如同样是曹操选接班人的问题,贾诩的边界感就拿捏地非常好。曹操问贾诩,该让谁接班呢?贾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沉默了一会说,我在想刘表和袁绍是怎么亡的。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一下子就明白贾诩的意思了,然后才下定决心,绝不能学刘邦和袁绍,这两个人之所以败,就是因为废长立幼,引发内乱,才败亡的。
你看,贾诩是不是很高明,不偏向任何一方,通过一个故事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最终还把选择权留给了曹操,同时也给自己留出了充分的回旋余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什么叫做事要有边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