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汉武帝的建元革新虽然失败,却是中国历史的拐点

身体孱弱的汉景帝去世那年,汉武帝才十六岁。

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上任伊始,就显示出了卓尔不群的一面,他迫切要推行一系列新政,想高歌猛进地把帝国推向辉煌。

他得到当丞相的表叔窦婴、当太尉的舅舅田蚡。其实这两人不止是支持侄子、外甥,他们本身也有受过儒家影响,赞同汉武帝的举措。

改革的实施者是赵绾、王臧,他们是申培的学生,儒家名士。改革的具体举措都是这二人具体策划和实施。

汉武帝先向全国下达求贤诏,亲自策问“古今治乱之由,长治久安之道。”提拔了一大批贤才,其中就有董仲舒。

按照古制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作为天子朝会诸侯的地方,还草拟了天子出巡、封禅和改换历法服色制度的计划。建立一整套符合儒家价值观的礼仪制度。

接着,令诸侯就国,严格用律法约束。又鼓励检举揭发宗室和外戚不发行为。这一条激怒了权贵们,他们跑到窦太后那告状。

赵绾、王臧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威,建议汉武帝乾纲独断,不必请示窦太后

窦太后被激怒了,终于出手,快刀斩乱麻,罢免了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去除了汉武帝的倚仗。赵绾、王臧则被处死,彻底中断了建元革新。

建元革新的失败不由得让人想到两千年后同样失败的戊戌变法。一样的少年天子要奋发图强,一样的要改革变法,一样的要向专权的太后挑战,一样的最后被太后打击。

但不一样的是,窦太后的初衷却和慈禧有本质的区别。窦太后面对的是亲孙子,自始至终没舍得对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但慈禧面对的却不是亲儿子,最后光绪比慈禧早一天死于砒霜。

其实慈禧认同改革,但并不认同康梁的举措,平心而论,康梁的变法确实不怎么样。慈禧发动政变主要是出于权力纷争,也是干不惯他们瞎折腾。

窦太后则不是,至始至终都支持疼爱孙子,虽然赵绾王臧的做法刺激了她,但她对权力的稳固却在其次。

古今变法,首先是要切中要害,兴利除弊;接着一定要用人得当,不能找一群只会放嘴炮、不识时务的激进分子;最后要举措得当,不能激进。改革一定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而既得利益集团又是统治集团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一旦措施不得当,就会酿成剧变。

少年时期的汉武帝和激进的赵绾、王臧,显然不能胜任这样重要的变革。

这场改革本质上是国家思想的更迭,而不是单纯的制度革新。改掉汉朝前期沿袭的黄老之学,启用的是儒家思想。

在此之见,儒家一直是一家之言,从未成为国之显学。

窦太后反对变法,她自己信奉黄老之术是其一,汉朝需要休养生息是其二。

窦太后却又不是一味的固步自封。建元革新后,窦太后心里进行了冷静的考量,自己的孙子自己了解,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约束他,怕只要自己闭了眼,这孙子就要重整旗鼓,这是其一。但汉朝休养了几十年,国力强盛,确实需要奋发图强,对外打击匈奴,对内整肃朝纲。自己这孙子和儒家思想又恰恰合适。这是其二。

窦太后带着这种仿徨和纠结,始终没有下决心要换掉汉武帝,这就表示她最终接受儒家思想真正走到核心位置。

建元革新的失败,恰恰预示着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显学已经被统治阶层所认同。年轻的汉武帝和激进的改革派经此挫折后,渐渐走向了成熟。

窦太后去时候,汉武帝推行了稳健有力的改革,缔造了封建文明的实体。从此儒家思想进入了国家的方方面面,主导了政治秩序和伦理道德。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汉武帝的建元革新虽然失败,却是中国历史的拐点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