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五年前,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从陕西发迹的李自成在经历屡败屡战之后,终于包围京师,大明山河岌岌可危,这时候的崇祯内外一团糟,让他尴尬的是,大明的精兵强将基本上都在关外阵亡。
凡是对农民军造成灭顶之灾的大奖一到关外,非死即降,譬如使农民军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的洪承畴被调往辽东,很快就因为协作不好全军覆没,洪承畴最后败降满清。
洪承畴之后,对镇压农民军的大将就没有一个像样领导人物,对关外作战的也没有一个有统合能力的大将。从这时起,关外和关内都如同失去控制的马车,不可挽回的冲向悬崖。
这个时候,如果是正常的人,大部分会让城别走,以图后续,如同安史之乱、黄巢等都导致唐朝皇帝入蜀,最后还是能够统合力量反败为胜。可是,这时候的明朝君臣,抱着所谓君王死社稷的祖训,提都不能提。
当时明朝的实际情况基本上没办法同时应对内外战事,各种苛捐杂税早就不堪重负,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也基本上损失殆尽,除了孤悬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关宁铁骑可堪一用之外,其他的没办法及时赶到京师救援,如果吴三桂回师,势必造成清兵提前入关。
对于崇祯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在没有救兵的情况下要么组织力量击败农民军,要么让城别走。面对声势浩大的李自成,这时候兵锋正盛,崇祯肯定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击败他,所以只剩下让城别走一步路,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崇祯不是没有想过,魏忠贤倒台之后,文官一家独大,这一些人口中动辄祖训,直接就让崇祯的想法胎死腹中。毕竟这一些大臣没不愿意离开京城。
或许,明英宗时代的胜利让大明君臣多少有点期望,毕竟那一次也很凶险,大明最后度过难关,实际上,外有满清,内有流寇的明王朝这一次面临了远比土木堡之乱更加残酷的现实,土木堡之时只是外患,人心尚可收拾,即使满清多次兵临北京城下,还是有足够的人心来抵抗,可是面对农民军,地抵抗者的心没办法凝聚起来。
因为农民军一样可以操弄民族感情,大家都是大明子孙,汉家余脉!都一样,明王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这个结果也一样,在李自成把北京团团围住之后,各路救兵没有立即赶到的情况下,崇祯自缢,在法理上结束了明王朝的生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李自成包围京师的时候,崇祯为什么没有像于谦一样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