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明,1935年9月出生,天津著名文史、民俗专家,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顾问,网名“老明”。张显明先生自幼便热衷于聆听老者于街头巷尾谈论的文化典故,退休后致力于天津文史资料以及民风民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应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征集,开始撰写文章介绍天津乡土历史文化,是出自天津民间的“草根”地域文化学者。著有《老城生活》。
《话说天津卫》节目微信公众号从今天开始推出《明老说天津老事儿》音频系列专辑,将这些年明老在节目里给大家讲的内容配上图文与节目音频,再次回顾这些难忘的内容。这是我们精心打造的第一位重磅嘉宾音频专辑!您一定要持续关注呦!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节目播出内容:
火柴厂与天津
各位街坊邻居、各位听友,问您个问题,您家现在还用火柴吗?或许很久不用了吧……但您知道吗?火柴厂,在一百多年前,当初是被作为大项目引进天津的,是李鸿章和袁世凯两代人在天津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引进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业项目。具体情况是怎么回事?我们来听张显明明老给我们说一说:
火柴的起源
火柴的历史起源于欧洲,最早是在瑞典。1833年,瑞典诞生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
火柴引入中国
在天津,现在人们还管火柴叫“洋火”,说明着它的舶来经历。火柴传入中国的时间,根据海关上最早的记载,是在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那时,在中国市场上就开始有卖火柴的了,但是那时候售价很高,非常的昂贵,属于奢侈品。按照当时的价格来说,一个制钱一根,一盒火柴里边有一百根火柴,一根就是一块钱,当时的一个制钱就相当于今天差不多一块钱,能买一套烧饼、果子,所以,普通百姓是买不起的。那时的富家子弟拿拥有火柴当成炫耀身份的一个表现了。“富二代”们口袋里揣盒火柴,到了人群当中掏出来,随便找个地方,象砖墙、地上,一划就着,大家都觉得挺新奇,大家都管这个新东西叫自来火。
李鸿章将火柴厂引入天津
当时,天津的李鸿章看了一个商务报告,里边提到说日本的火柴已经压倒了瑞典,现在中国的火柴全是日本来的,一年进口火柴要用1000万两银子。李鸿章一看这个东西并不是多么太复杂或太难的东西,感觉白银都让日本赚走了这不行呀,就想咱们中国人自己办一个火柴厂得了。正好他手下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吴调卿(又名吴懋鼎,曾是淮军钱粮所总办,也是英商汇丰银行天津分行第一任买办,是天津外商银行买办的第一人,与天津怡和洋行买办梁炎青、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华俄道胜银行买办王铭槐合称“天津四大买办”。)1887年,吴懋鼎同天津武备学堂总办杨宗廉、盛军统领周盛波,集资一万八千银两开办天津自来火公司(火柴业),在直隶省境内专利十五年。该公司产品销售京、津地区,大获其利。1891年5月,制造厂发生火灾,被焚毁。
张新吾—可谓中国火柴之父
张新吾——中国人攻读应用化学科第一人
张新吾(1879年12月14日-1976年9月13日),又名星五,曾用名奎,川沙县龚镇人,中国早期应用化学实业人。张新吾少年时在上海梅溪书院读书,后用张奎名字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堂(即北洋大学,现在的天津大学),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官费留学日本。1903年,他从日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前身)毕业回国,是中国人攻读应用化学科的第一人。因为是官费生,先到天津报到。创办了天津工艺学校兼任教师,备受当时天津名人严范孙赞赏。翌年调到北京,在商部任主事兼任进士馆教习和北京高等实业学堂教师。其时,商部欲在北京开设工厂,树立风气,他看到当时中国市场上日本火柴大量输入,年值银一千万两以上。为了杜塞漏卮,救济民生起见, 建议在京先办火柴厂。这样,1905年,就由官商合办丹凤火柴公司(就在北京崇文门外,北京火车站一带),由他担任技术顾问。因品质优良,声誉大著。此后北京即不见日本火柴踪迹了。
1918年合并成立的丹华火柴公司股权登记证
天津华昌火柴厂
张新吾曾在天津读书,知道天津是繁华的商业城市,认为也应当在天津办个自来火厂,所以,1908年,他在西沽村天津自来火公司原址上建立了华昌火柴公司,主要股东有安徽督军倪嗣冲、大粮商王郅隆、买办吴连元(吴懋鼎之子)。为了使天津早期生产的火柴每盒售价可以被当时北方中等收入的人接受,张新吾除采用简易装盒形式外,还大力精简机构,雇用临时工糊盒。火柴厂在无形中也为穷苦家庭创造了工作的门路,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后来,张新吾又推崇试制安全火柴,使火柴的安全性大为提升。
丹凤火柴公司于1918年与天津华昌火柴厂合并,改为丹华火柴公司,资金为120万元,由张新吾担任董事长职务,在当时也称得起是个大企业了!
位于天津西沽村的华昌火柴厂生产的醒狮牌火柴
编辑、整理:刘长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百年前,火柴厂竟然是李鸿章引进天津的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