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古人是最讲究团队精神的

《群书治要·礼记》讲座第14讲04

“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祭而不敬,何以为也。’”这段话,我们也一句一句的来看一下。

“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君子施教,对外教他要尊敬尊长,对内教他要孝敬父母。这里就讲到属下对领导要忠、要敬。

“忠”就是竭尽全力,“敬”就是要有恭敬心。为什么要忠呢?因为臣子选择侍奉君主,就意味着认同君主的道德、仁义,施政纲领等等。既然认同,就要尽力侍奉。“忠”的一个表现就是看到君主有过失,臣子就要犯颜直谏,有劝谏的责任,所以,能否犯颜直谏,也是中国古代评价忠臣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君主的过失很重大,臣子连续劝了三次,君主依然不改,这个臣子就可以离开了。

反之,既然你没有离开,就说明你认同君主的道德仁义,认同他的治国理念和施政纲领。那怎麼樣呢?作为臣子就要有忠、有敬。这样君臣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够成就功业,这个就是团队精神。中国古人实际上是最讲究团队精神的,也是知道怎么样最具有团队精神的,臣子要有和君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

君子施教,对外教他要尊敬尊长,对内教他要孝敬父母,怎么样才能教好呢?“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君子侍奉国君,一定首先要身体力行。《说文解字》上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这就是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教”。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的教化——只是靠言语去教导,一定有“身教”,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说,我这个孩子怎么说都说不听,领导说我这个属下怎么说都说不听,老师说我这个学生怎么说都说不听。这句话就很有味道了,因为我们把教育变成了“说教”,而没有把正确的表演出来,所以属下就会有逆反。良好的“教”就是正己化人,把自己端正好了,才能够教导别人,使别人受到感化。

在《德育课本》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官员叫张镇周,他本来是在寿春当官,后来被调回到自己的家乡舒州当都督,被调到自己的故乡任职,可想而知,那里有很多都是亲戚、故旧。如果他徇私枉法,老百姓就会生起怨气;如果他一律铁面无私,那又有伤亲情。怎么办呢?他没有上任之前,就先回到自己的故居,大摆宴席,请所有的亲朋好友大吃大喝了十天,大家都吃得很高兴。

到了第十天,亲朋好友要离开的时候,他又送给每人一个大礼包,里边都是金银、绸缎等等,大家非常欢喜的东西,就在送他们出去的时候,他就流着眼泪说:“我回到自己的故乡当官,而官员与人民要保持好距离。过了今天以后,我就再也不能跟你们这样常常地吃喝、畅谈了,以后凡事都要秉公处理。”讲到这里,他自己很真诚地痛哭流涕。

我们想一想,这些亲朋好友在这里吃了十天,又接受了他的厚礼,还看他说了这么一番真诚的话,看到他发自内心的难受,当然能够体会到他为官的难处。

所以他当官之后,就没有亲戚朋友,通过私人关系来向他求情,他处理事情不徇私枉法,老百姓都心悦诚服,民心也就很快安定下来。他刚刚回到家乡任职的时候,老百姓可能都会有担心,他会不会偏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偏向自己的故旧,但是他处事公平,让大家生起了信心,所以也没有人心生不平。

君子事奉君主,必须自己首先身体力行,自己端正好自身,才能教化好百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古人是最讲究团队精神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