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通过欧阳修的《晋祠》诗,从另一个角度探究晋阳城之毁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地灵草木的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儿自古事豪侠,战争五代几百年。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并人昔游晋水上,清镜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废兴仿佛无旧老,气象寂寞于山川。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我来览登为叹息,暂照白发临清泉。鸟啼人去庙门阖,还有山月来娟娟。

庆历四年,欧阳修受宋仁宗委派前往西北边境麟州考察军务时,顺便监察河东吏治,期间顺便到访晋祠,有感于晋阳古城的历史变迁,遂借此圣地直抒胸臆,有了《晋祠》一诗传世。

《晋祠》诗中的晋阳与晋祠

欧阳修在该诗开篇中以寥寥数语,便概括出了晋阳城与晋祠的地理位置关系,与《山海经》中所载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遥遥相对,说明晋祠与晋阳城位于悬瓮山麓,依山傍水而建。

此后便是叙述了当时自己入眼的景象,尤其点出了“悠悠古柏”的晋祠“周柏”,从中引出了晋阳城的风雨历史,尤其是唐末以来晋阳地区的战乱以及该地区人民骁勇善战的情形。

当然夸当朝的皇帝是免不了的,他以“真主”称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攻克晋阳城不易,感叹战争对晋阳城的破坏。从而想到自己在麟州时即将与西夏发生的战争,所以郁郁寡欢,不想看到大宋与外部进行开战,当然这是消极的想法,正是这样,才将大宋磨的没有一点血气。

他触景生情,也看到经过水淹、火烧后的晋阳城已经失去昔日的光辉,从旧唐的北都到如今的生机尽无,剩下的唯有寂寞山川和颓废气象,这兴衰之间,历史仿佛重新翻过一页。

但同时,他以“圣伟业”一词肯定了赵光义对晋阳城的水淹火焚,并且认定这是丰功伟业,他还是站在了士大夫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根本没有战略眼光。他并没有想到赵光义毁了晋阳城仅仅百年后,异族的铁蹄就从这里出兵东京,缺少了原来经营了一千多年的坚城,新的晋阳城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而更让人讽刺的是,当其他地方卑躬屈膝时,深受大宋王朝之害的晋阳人却替赵家抵抗金兵数月之久。

《晋祠》诗以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北宋前后晋阳城的变迁

唐朝时,太原城发展到了辉煌时期,形成跨汾连堞三城的格局,即西中城、东城,以西城为主,西城又叫府城,包括仓城、新城、大名城。晋阳古城遗址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4.5公里。城厚4丈,而当时的长安城仅1丈8尺。

宋太祖开宝元年,昭义节度使李继勋攻太原不克开宝二年宋太祖亲率大军围攻太原,决晋祠水灌晋阳城。闰五月,晋阳南城又为汾水所陷。当时宋军“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被腹病”,于是班师。六月,北汉主“决城下水质台胎泽,水已落而城多摧圮”。契丹使者韩知璠时在太原,感叹到:“王师之引水侵城也,知其一不知其二,若先浸而后涸,则并无人类矣”。

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太原。由于北汉和宋长期的对抗使得双方都损失惨重,特别是北汉军民,早已疲惫五月,病榻中的北汉重臣马峰让人抬着拜见北汉主刘继元,“流涕以兴亡谕之”,让他为当地百姓着想。于是刘继元派人请降,北汉亡。

北汉虽亡,但宋太祖以晋阳城险固,容易被利用来作为割据的资本,且有天子气,于是下令在汾河以东修建新城。城未完工,即命晋阳百姓迁往新城,放火烧了晋阳城。当时老幼行动不便的“趋门不原”,被烧死的不计其数。他还对太原居民进行报复,将北汉嫔妃皆随御,诸将亦掠北汉妇女充军妓。第二年初,宋军又放汾水、晋水灌晋阳城。火烧、水灌后的晋阳城成为一片废墟。

元好问《过晋阳城书事》诗曾描写到:“东阙苍龙西白虎,金雀觚棱上云雨。不论民居与官府,争教一炬成焦土。”元好问诗作于金贞祐四年(1216),距城毁已经两百余年但仍有“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的诗句,宋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给晋阳百姓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了。

《晋祠》诗中对晋阳人称谓之辩

从公元969年到979年的十年时间里,宋朝对晋阳城大规模用兵三次,直到最后一次赵光义亲征才将晋阳城攻克。晋阳城之难攻克,不仅仅因为城池坚固,更是因为晋阳人民的顽强抵抗,故而赵光义称晋阳人为“顽民”,欧阳修在其《晋祠》诗中也将当年晋阳城中抵抗北宋侵略的北汉军民称为“顽民”,这个称呼是否有贬低晋阳人之嫌呢?

大多数人认为“顽民”二字,是他对晋阳军民的谩骂和鄙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场兼并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再加上诗中大量流露出诗人对大宋开国君王的歌功颂德,足以证明他站在北宋士大夫阶级的政治立场上。

然而,我认为欧阳修身处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时代局限性。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他的言行站在北宋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应对此过分苛求。战争本身是残酷的,但这并不妨碍大宋统一战争的进步意义,从这一点上讲,“顽民”二字放在整个大历史的框架也是无可厚非的。且全诗最后两句,诗人把情感寄托于“鸟啼”、“山月”,从中折射出的是对历史的感慨,更是对人民的同情。

相反,“顽民”二字正体现出太原自古崇文尚武的社会风俗。唐人杜佑曾记述了当时太原地区的地域特征:“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河山,古称重镇”,历史上的太原人才济济,或忠肝义胆,或出将入相,不胜枚举。欧阳修“并州自古事豪侠”的诗句,也是出于太原民风的真实感慨。从这个意义上讲,“顽民”正是太原诚实勇敢、忠贞不屈、豁达包容的地域文化的形象概述。

结语

千年以来,晋阳人已经将欧阳修和李白、豫让、白居易、范仲淹、于谦、王琼一起奉为“晋水七贤”,立庙于晋水源头,这充分说明晋阳人有着宽广的胸怀。毕竟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曾对晋阳城的兴衰荣辱给予了极大关注。无论怎样,我们今天再来回顾欧阳修的《晋祠》诗,就如同他当年看到的晋阳城一样:城门一开一闭,历史仿佛翻过一页。庆幸的是,这首诗却流传了下来,一如晋祠这一方净土一般。

参考资料:《宋史》、《晋祠杂谈》、《欧阳修传》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通过欧阳修的《晋祠》诗,从另一个角度探究晋阳城之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