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东吴四大权臣有多牛?个个权倾朝野,其中一人废帝立新主堪比董卓

引言

高适曾在《燕歌行》中用:“将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来讽刺封建统治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寻欢作乐的腐败景象。历史上大多数朝代走到灭亡的地步大多都是这样的境况,纵然边疆仍有为国捐躯的战士,但统治阶层内部却早已陷入争权夺利之中腐朽不堪。三国末年东吴的朝廷也是如此,权臣之间相互厮杀上位,其中有些权臣的残暴程度甚至赶超董卓。

01

《三国演义》虽然神化了三国历史,却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段历史,围绕其中的历史人物也产生了无数争论。其中,评价最高的要数“卧龙”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字里行间也可见作者对他的偏爱。此外,与诸葛亮对垒多年的司马懿也是争议性很强的一个人物。这样算起来,似乎在东吴并没有一个一时权倾朝野的臣子。

▲隆中诸葛亮草庐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在蜀汉几乎是独当一面,在刘备去世,后主刘婵继位后更是总摄朝政大权于手;司马懿崭露头角,乃至司马家族成为曹魏第一家族也是在曹操去世之后。同样,东吴孙权在位时大权总揽,无论文臣还是武将无人敢于挑衅君主的权威。

然而,孙权去世孙亮即位后,东吴有野心的权臣便一个个冒出了头,数量远远超过魏、蜀两国。其中,诸葛恪、孙峻、孙綝、张布堪称东吴最牛、最强势的四大权臣,他们个个权倾朝野,统摄朝政,好不威风。

02

这四大权臣之中名气最大的要数诸葛恪,也就是诸葛亮的侄子。他原本是东吴的大将军,虽然深受孙权重用,但孙权本没有托孤于他之意。无奈诸葛恪在朝野上下的名气和人缘都是极好的,不得已孙权将其同列为托孤人选之一。孙权死后,中书令孙弘想要隐瞒死讯杀掉诸葛恪,结果却被诸葛恪先下手为强。中书令孙弘殒命后,诸葛恪扶持了孙权幼子孙亮即位,自己则一手掌握朝政大权。

▲诸葛恪剧照

最初,诸葛恪施行德政以收买民心,这其中包括免掉百姓拖欠的税负,取消了各地之间的关税,同时他还在东兴之战中大败魏军,于是在东吴的名望更上一层楼。然而权力名誉总是熏人心的,这些成就冲昏了诸葛恪的头脑,让他变得刚愎自用,同时自大轻敌。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诸葛恪在群臣反对的情况下执意出兵伐魏,结果在新城大败。在兵败回朝后,他还以“滥发诏书”的罪名换掉了一大批官员。

▲孙峻剧照

就在这时,另一受孙权遗诏辅政的孙峻借此机会四处散播诸葛恪意在造反的流言,在赢得支持后孙峻在一次酒宴上刺杀了诸葛恪,并一举灭掉了东吴诸葛式一族,他则成为了东吴新一代权臣。当时孙亮尚还年幼,孙峻掌握大权后甚至不如诸葛恪收敛,他大肆残害孙氏皇族,还曾与孙权的长公主,也就是自己的堂姑妈私通。在此期间东吴朝政乱作一团。然而做了这么多亏心事的孙峻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不幸去世,其权柄移交给从弟孙綝。

▲孙綝及景帝孙休

孙綝则比其兄孙峻还要残暴不仁。对内,他肆意残杀老臣,动辄夷灭三族;对外作战时,他甚至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同意就诛杀了大将朱异。此时,真正的吴主孙亮也已经长大,打算开始亲政,两人之间自然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然而权倾一时的孙綝并没有把孙亮放在眼里,他擅自召集群臣废掉了孙亮,贬黜了全部与自己不和的宗室,同时另立了孙权六子孙休为继承人。此废帝立新主的行为堪比当年董卓废汉少帝另立献帝。

▲董卓剧照

同样类似的是,孙休与汉献帝一样比孙亮要聪明得多。他与几位亲信大臣密谋在一次宴会上捉拿了孙綝,且并没有理会他的求情,直接将他灭了三族。同时,孙休也没有放过死去的孙峻,将他的棺椁挖了出来收去所有陪葬印绶,降档次重新安葬,还除去了两人的“孙”姓,改称为“故”姓。在此次除掉孙綝的行动中,张布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成为了继孙綝之后的第四位东吴权臣。

▲张布及群臣剧照

孙休在除掉孙后专心于打猎读书,对于朝政之事一概不管,于是张布统摄朝政大权,丞相濮阳兴负责全国大事。不过张布的权臣之路同样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孙休早早亡故,继任的君主孙皓其残暴更在孙綝之上,动辄对群臣挖眼削耳,甚至还曾活剥过臣子人皮。这样一位残暴的君王自然在即位后就杀掉了权臣张布,还强占了他的两个女儿。

结语

《孟子》中有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就是对孙权死后东吴境况的完美注解。自诸葛恪以后,历代权臣与君王都专注于“窝里斗”,既不整顿吏治,改善民生,也不思进取,任由曹魏和蜀汉死磕,自己则偏安一隅。最终在司马氏大举来袭时毫无抵抗之力,兵败如山倒也是必然的了。由此可见,“攘外必先安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条正确的决策。

参考资料:

《燕歌行》

《孟子》

《三国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东吴四大权臣有多牛?个个权倾朝野,其中一人废帝立新主堪比董卓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