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从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

封面图|千库网

高分留守女孩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消息,近日登上热搜。除了对理想的一片叫好之声,收获更多的则是人们务实的劝导,考古就业窄、赚钱少、没钱途,干嘛不学个能赚钱的专业。

姑娘回应:“没想到这么多人对我报考的考古专业感兴趣,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

其父也回应:“她金钱看得淡,一直很有主见。我也认为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更开心。”

女孩充满理想主义的话在考古圈引发震动,多省市文物考古相关科研院官方账号及大V自发送上大礼包及祝福,被网友喻为“像极了考古界郭襄过生日的团宠场面”。

无独有偶,在57年前,同样有一位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少女,在毕业之际,放弃了北京上海这样的繁华都市,投身苍茫大漠,守护敦煌莫高窟四十多年。

樊锦诗,一个拥有诗一样名字的女人,用四十多年的执著和坚守,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敦煌,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和传奇故事,不但让世界同行为之叹服,也在另一个少女的心中种下了时间的玫瑰。

无论是考取北大考古系的女生,还是守护莫高窟的樊锦诗女士,面对未来的歧路,她们都选择了忠于内心,选择了一个守护时间甘于寂寞的职业——文保工作者,把保护文化遗产,传承非遗技艺作为毕生的追求。

我们追逐着关于考古话题的热点,消费着由“盗墓”IP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快感,但依然对文物保护、修复的真实内容和被遮蔽在猎奇之后的“人”知之甚少。

四年前,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第一次有人用镜头零距离展示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片中的匠人精神和时间穿越感打动了屏幕前的年轻人。纪录片播出后,每年报考故宫博物院的员工数量迅速增长。当年,故宫博物院招88名新员工,就有4万多人报名。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这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界的“大庆”之年,一部名为《修文物的男人》的小说进入读者的视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为故宫博物院“庆生”。

“瓷器修复,就是接通气韵,形、色、光、彩还有古旧程度,与原件融为一体。这件葫芦尊通体有十二道裂纹,虽然没有那种触目惊心的碴口,但越细微的活儿,难度越大。他不仅要修复裂纹,还要将裂纹经过的花饰、书画、题款等等全部恢复神韵。”

小说《修文物的男人》以古瓷修复师的视野,为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幅交织着初心痴心与匠心的时空长卷。

方寸之间即是乾坤,入手便知功力深浅。

小说中展现了修复陶瓷界稀世珍品——绞胎瓷瓶的全过程,也为我们普及了独有的烧造工艺,及形成特殊色彩变化而得名的“绞胎”工艺技术。

小说主人公周野的上釉、填描功夫,是以深厚的书、画、塑形等综合素质为基础,还有其独门古瓷修复技艺——金缮工艺。绞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完美诠释了儒家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

周野作为文物修复工作者也是绞胎瓷的知己,年轻有为博闻强识,气质迷人而伟岸,面对欲望的诱惑不为所动。人与瓷器,相互映照,结成了精神上的莫逆。

文物修复,是穿越时间与古人的对话。

小说作者于正,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领悟,多年来一直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中国非遗文化发声。

从他出品的影视作品,诸如《延禧攻略》的刺绣、昆曲、打树花,《鬓边不是海棠红》的国粹京剧,《大唐女儿行》的民间刺绣等,无不彰显出他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和展现能力。

相对于镜头中的浮光掠影,小说《修文物的男人》将无限感怀寄寓于极具时空意味的质感文字之中,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弘,文物守护者的伟大。

于正曾说过:“我希望有一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让读者能真的感受到中国的非遗和美学,更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

这一次,《修文物的男人》做到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从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