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网讯)蒲元铸刀,功在蜀汉;寿庚海贸,响彻寰宇。隋唐蒲山,由赣入蜀兴业三教堂;北宋虞裔,设馆倡学始于宝玉山。兴文家风,代际传承;科甲联绵,光宗耀祖。蒲氏家族,从古至今,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今日分享一位湖南永州永明著名廉吏——蒲秉权,从弹劾魏忠贤到率军歼灭蒙古酋长,从授任西宁兵备道到继任肃州副使,战功赫赫,威名远播。
蒲秉权(公元1594—1660年), 字度之,号平若。明代永明县(今湖南永州江永县)城厢蒲家村人,系永明县蒲氏家族第十四代孙,北郭房颜公之后裔。秉权公,从小天资聪慧,少年即获秀才,被提督学政董其昌器重;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3年)甲寅年中进士第。公元1616年始,初入公门,任江西南康府建昌(今永修县)县令。
秉权公为官上任之时正处明代末期,朝廷统治岌岌可危,百姓日子痛苦不堪。秉权公初出茅庐,难免还有几分稚气,但却风华正茂,锋芒显露,不畏权贵,体恤民情,宛若父母,为政清廉。竭力铲除昔日官吏肆意搜刮之风,同时,对京官上司们的勒索行为一概拒绝。
明末著名廉吏 · 蒲秉权 撰:《碩薖園集》封面
那时,建昌一带连年遭灾,饥荒严重,盗贼四起,黎民百姓,受苦殊深;秉权公任建昌县令五载,竭力采取“生聚教诲”的措施,通过办学,招纳乡贤,教育生员,从而培养了一大批贤才,派遣他们治理地方事务。为了解除旱涝灾害,秉权公又通过培养出来的生员,去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防洪抗旱,并引进推广新式农技,使本地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百姓生活有了改善。
对于危害地方安宁的盗贼,秉权公施以仁政,采取恩威并重,标本兼治的方式进行整治,清除民害,稳定社会,保障百姓安居乐业,深得百姓拥戴。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秉权公在建昌任县令五年后,奉命离任进京朝觐皇上时,建昌县的父老依依不舍,纷纷出门相送,特作一首《去思歌》进行传唱,表达对秉权公的怀念之情,并筹资专建生祠进行供奉。
明 · 蒲秉權 撰:《碩薖園集》原书第3页
建昌县父老乡亲流传吟诵的《去思歌》云:
我思蒲,蒲叶青,尘埃遮不住,凌霜凌雪自婷婷;我思蒲,蒲叶长,凤前舞龙剑,魑魅魍魉莫能藏;我思蒲,蒲叶香,馥郁传万古,瑶草琪花永并芳。
秉权公被朝廷改任福建布政司右参议后,不久辞官回乡。在故里永明冉江河南岸,开辟筑建了一处园圃,取名“硕薖园”,常在园里赋闲度日,挥毫著书,吟诗作画,以抒发表达自己忧国勤政,廉洁爱民的情怀,其代表作有《硕薖园记》集10卷,流传于世。
后得大学士叶高力向朝廷力举,给补户部主事;秉权公任职不久,又因母亲病故奔丧去职;天启中年间,秉权公再被朝廷召用,补吏科给事中,继而派任四川监军道。秉权公尽职尽责,政绩显赫,众议当委重任,被熹宗皇帝授以巡抚之职,数次入黔剿叛,屡建战功。
明 · 蒲秉權 撰:《碩薖園集》原书第2页
当时内监魏进忠因受皇帝宠信,被赐名魏忠贤,魏窃弄权柄,迷媚皇帝,准予他世代荫封,秉权公认为皇帝赏赐不当,力求皇帝停止,故得罪了魏忠贤。光宗帝即位后,史相国继偕统管江南人才选拔,徇私枉法,反对变革。凡变革之士,继偕均借考查差劣为由予以革职,朝野上下怨恨至极;继偕之子八舍,扩兵囤粮,喋血盟誓,图谋叛乱。
为此,秉权公又奏疏谏言弹劾继偕,要求铲除其子祸患。又指责首辅大臣魏忠贤偏袒继偕,可因奏疏言词强烈,触怒了皇帝,秉权公为此遭到廷杖和被降三级奉禄的处罚;搭帮叶向高等人的苦言相求解救,才得以化险免难。
是时,王纪因得罪宦官首辅大臣魏忠贤丢职,秉权公认为王纪是忠效朝廷的贤臣,上疏谏言恳求召用;为此,魏忠贤对秉权公切齿痛恨,秉权公据理力争。然而,谏官难做,秉权公看到官场腐败成风的情景,决意借家父病故为由退避回乡,回到永明家乡安身在硕薖园里,又过起了闲翁的生活。
明末著名廉吏 · 蒲秉權 《碩薖園集》原书第10页
思宗帝即位后,魏忠贤被诛,秉权公再次受到朝廷召用,授任西宁兵备道,继肃州副使(今陕西,甘肃一带),掌控十三蕃族。家居南方的秉权公,千里迢迢,匆忙赶赴西关,三个月赴命行程,一路颠簸,历尽艰难。途中,秉权公撰写的《西游日纪》,详细记载了沿途的风土人情,抒发了秉权公体察民情疾苦,不辱肩负使命;再度出山,献身戊疆的军旅情怀。
秉权公在守戊西关的岁月,纵横捭阖,从民族统一大业出发,饱受艰难困苦,为国家除匪平乱,巩固民族团结融合,保卫西关边疆安宁和祖国统一,建立了卓越功勋。一次,有一蒙古部落酋长作为首领为抵赖向朝廷纳贡的盟银,欲造反入侵,秉权公获知,果断下令,亲率官兵,夜袭直捣贼营,斩首七百余级,自此匪患偃旗息鼓,再也不敢犯事。
明末著名廉吏 · 蒲秉權 撰:《碩薖園集》插图
秉权公在任西宁兵备道阅兵时,挥作《霜降日阅兵》诗一首,曰:
漫说金戈杀气横,笑挥赤壁扫搀枪;
旄头风吼龙蛇动,掌上雷轰虎豸惊;
但使车书敷薄海,敢将筹箸献承明;
归来两边营前柳,可是天潢洗甲兵。
秉权公多年征战,积劳成疾,经五次请辞,才得以回归故里。然而这时,清兵入关,烽烟四起,兵荒马乱。秉权公不忍百姓遭受战火涂炭,组织义勇抗清防守家乡。清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兵破湖南,永州副总兵曹志建统兵万余人退驻永明县境。
明朝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号称永历帝,赴桂林途经永明,秉权公携亲眷谒见了永历帝,并将家中的堂侄蒲辂荐送给永历帝,嘱咐参与护驾。永历帝至桂林后,秉权公还经常设法想通过曹志建,企图与永历帝取得联系,欲规劝吴三桂回心转意;但曹志建对秉权公心存疑虑和误解,不愿听取意见同秉权公联合。
明 · 蒲秉權 撰:《碩薖園集》原书第40页
清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九月,清兵攻至道州,经永明桐口长驱直入永明城,曹志建退守龙虎关仓促应战,失守后逃至灌阳不知去向。秉权公洞察时务,为躲避清兵追剿,带着随部退至远离县城约三十里地的杉木冲,暂且驻扎在一个叫和尚岩的山洞里。经过数年战事平息后,才携家眷和部属迁移到附近的车田村立宅居住。
杉木冲位于都庞岭下,当年,这一带村落稀少,人迹罕至,树草茂密,飞禽走兽,被朝廷划为不得居留的禁地。秉权公当年带领官兵约三四百人,安营扎寨,屯垦拓荒,拦河筑坝,劈山修渠,引水灌溉,种植谷物蔬果,养兵蓄锐,驻扎数年,伺机抗清复明。
顺治丁丑年(公元1660年),永历帝被清朝诛杀,清朝历经二十多年完成统一。秉权公至此,叹息明朝已垮,自己一腔热血,孤掌难鸣,最后悲痛万分,忧伤绝食辞世。
秉权公临终前,回想起自己为恢复明朝费尽了心血,悲愤之情不言而喻。在有生之年没能担起保家护朝的重担。希望死后国家安宁,黎民休养生息,不遭战乱之苦。于是,嘱咐后人把他安葬在永明和道县的交界口——上江圩乡桐口卢家村旁的岗坡上,遗愿他的坟茔能够驻守躺在家乡的门口,阻挡外敌的侵犯。
明 · 蒲秉權 撰:《碩薖園集》原书第50页
后传说,清朝在平定南方统一后,一位初到永明任职的县令,携家眷行到两县交界的溪水河边时,县令夫人看到河上木桥架设简陋,狭窄摇晃,颤抖着过桥差点掉进河里。于是,夫人请求县令下令在溪水河上修建石桥。县令询问百姓为何没有修建石桥的缘由,百姓告知是为了好设卡防守边界。
闻后,夫人指着对面岗坡上秉权公的坟茔,对县令说:您看人家明朝的大臣,想到的是百姓的安宁,死后还吩咐后人把他安葬在这里;官人是永明县的父母官,应该多为百姓着想,难道架座石桥,同时派兵把守边界不行吗?这位县令觉得夫人言之有理,立忙采纳张榜,下令在河上架起了石桥。
秉权公侍奉双亲,依依相慰,不忘双亲恩泽,爱幕孝敬有加,亲自为父母撰写行状,众人称秉权公忠君爱国皆由孝来,不愧为是一代名臣。明万年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朝廷连下四道敕召,表彰秉权公的功绩。家乡父老为纪念秉权公一生功绩,曾在村子北面园林处建有“秉权书院”。
直到清朝年间,凡是到当地衙门当差的文武官员,凡路过秉权公家乡的村口屋舍旁时,都会下马落轿徒步行走,行礼致意,以表示对秉权公的敬仰和尊重。秉权公的故事,数百年来,一直在湖南永州江永民间乃至全国各地广大蒲氏家族中口口相传,铭记于今。
温馨提示:关注此号,了解中华蒲氏历史文化...
欲知更多蒲氏文化信息,请您关注天下蒲氏一家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明末著名廉史:《蒲秉权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