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一分钱》是我们从小唱到大的儿歌,对于这首儿歌的歌词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多读者并不知道,《一分钱》的手稿是国宝级文物,而专家们为找到它,可是费了不少力气,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上海公安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在1999年9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博物馆内共有11个分馆,如:交通管理馆,消防管理馆,情景互动体验馆等,馆内收藏的物品约有2万件,其中一级文物49件。在游览这座博物馆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变迁,更可以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1998年,博物馆正在建造时,筹备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向民间征集文物。在征集文物的过程中,一位工作人员突然提到《一分钱》的手稿,这首儿歌的传唱度较广,具有很大收藏价值,但想要找到手稿,难度非常大,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谁是原作者,这就等同于 “大海捞针——无处找”。
经过一番思考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决定寻求上海音乐家协会的帮助,希望他们能给出关于作者的一些线索,音乐家协会得知消息后,立即着手调查此事。
没过多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到音乐家协会的回复,《一分钱》的作者是“潘振声”,他是我国著名的儿童音乐作曲家,1991年被调到江苏工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开始联系江苏音乐家协会,终于得到潘振声先生的联系方式。
1995年,潘振声先生就已经退休,当他得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想要收藏《一分钱》的原稿后,潘振声先生竟决定亲自去上海进行捐赠,这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工作人员收到《一分钱》手稿,对其进行申报,最终它被评为“一级文物”,也就是“国宝级”文物。
提到《一分钱》儿歌时,我们会忍不住哼唱,但大家知道这首歌想要传递什么吗?
首先这首歌,宣传的拾金不昧的美德: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是一代人的成长,而一首好儿歌,它应该运用儿童语言,不仅能让孩子快速接受,还要传递正能量,《一分钱》告诉大家,拾金不昧是一种传统美德,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品质。
接着这首歌表达的是和谐的警民关系:为何小学生捡到了钱,会交给派出所的民警,因为彼此的关系和谐。根据潘振声先生的讲述,《一分钱》是在宁夏创作出来的,但素材却来源于上海,他在小学工作期间,办公桌放打头阵的小盒子里有很多一分、两分硬币,是孩子们捡到钱主动交给他的,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让他非常感动,经过几天构思后,一首旋律欢快的儿歌就诞生了。
最后,它普及了物权法的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九条中,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及时通知权力人领取,或者直接送到相关部门,也就是说,《一分钱》的创作不仅源于现实生活,更与法律法规相契合。
《一分钱》作为一级文物,绝对是实至名归的,如果大家对《一分钱》手稿感兴趣,可以趁着假期去博物馆看一看,近距离看一看这份手稿,各位读者,小时候你唱过这首歌曲吗?虽然旋律简单,但它传递的精神,却让我们受益一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上海公安博物馆珍藏《一分钱》手稿,当年为找到它,费了不少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