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那个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的陆秀夫,已经死了740年

个人微信,欢迎添加

坚定人民立场 为人民发声

在提到中华文明的时候,很多文人墨客总会惆怅地说这么一句“崖山之后无中华”的哀词。

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虽屡遭奴役,终能败而复起,延续至今,靠的绝不是吴三桂、洪承畴、汪精卫之流的“聪明”,而是一个个敢于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展露民族、国家的尊严,并为之不屈之人。

而崖山之战的主角陆秀夫,就是那个那个年代,大宋最后的尊严。

在蒙古的铁蹄踏遍欧亚大陆时,南宋这个负隅顽抗的小国还在苦苦支撑着这个国家的气运。公元1238年,八十万蒙古大军企图一举围攻淮西重镇庐州(今安徽合肥),造舟巢湖进军江左。在南宋名将杜杲[gǎo]的防守下,蒙古大军被打退,南宋有了暂时的休养时间。

在这兵荒马乱的乱世中,陆秀夫出生了。

陆秀夫的聪慧,从读书的时候便展露出来。教书先生门下学生有百余人,但他单单指着陆秀夫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

读书人的使命,不外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他19岁赴京城参加科举便展露出这个年轻人的决心,那一年的一甲第一名(状元)是文天祥,陆秀夫的名次是二甲第二十七名,成为文天祥的同榜进士。

不同于科举为官的唯一出路,风华正茂的陆秀夫这样对同乡的同榜进士说:

今日皇恩渥重,吾欲当思报国,相勉为天下第一等人物,方不负此举。

是的,岌岌可危的南宋,太迫切的需要一个真心实意报国的人才,主考官听到后十分高兴,对他说道:““阅卷得文天祥,予不胜喜,今闻贤论,何让天祥?可贺可喜!”

宋朝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国家成为文化、思想、文明的历史先驱,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末端,陆秀夫很快在朝堂上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1260年起,陆秀夫投到南宋名将、淮南制置使李庭芝幕下,执掌机密文件。性格沉稳、矜持庄重成了他独立于世的风格,也因此他深得李庭芝器重,常将陆秀夫伴与左右,自从他到李庭芝幕府中,曾三次晋升,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两淮告急,李庭芝的幕僚纷纷辞职走人。只有陆秀夫临难不惧,与李庭芝一起誓死抗敌。李庭芝为陆秀夫所感动,认定他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忠义之士,遂忍痛割爱,将他推荐给朝廷。

在陆秀夫踌躇满志实现自己报国的门路时,这个残破不堪的国家已经灭亡了。1276年正月初五,谢太后和小皇帝向元军投降,这一年,历史上已经没有南宋这个国家了。

不甘心的陆秀夫带着益王赵昰[shì]、广王赵昺[bǐng]逃出临安,直抵温州瓯江口的江心岛。在南海附近,陆秀夫和一班大臣拥立赵昰、赵昺为天下兵马正、副都元帅,并商定了建立海上行朝、到南方开辟抗元基地的大略方针。

他们固执的认为,南宋的血脉还在,这个国家还没有灭亡。

而在京城沦陷后,守将李庭芝还在死守着扬州城。元朝的使者拿着谢太后的手谕来劝降这个固执的将军,大声问道:“今吾(指谢太后)与嗣君(指赵显)既已臣伏,卿尚为谁守之?”

是啊,南宋的君主都已经投降了,你还在为谁守国门?

同样的问题,近乎尖锐的指向另一边苦苦支撑的陆秀夫,到底为何而战?

虽然此刻的大宋已经是风雨飘零,残败不堪,然而听闻赵氏登基的消息后,依然有一大批忠义之士聚集此地,达到了数万的兵力。

历经九死一生被元军拘押的文天祥逃回南宋的时候,这个国家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后文天祥更是以一己之力在江西设都督府聚兵,并成功收复不少失地。

只可惜,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流亡政权里,当时的国舅杨亮节和权臣陈宜中,仍在为权力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曾经拉拢陆秀夫加入自己的阵营,结果遭到了一顿臭骂:“大敌当前,尔等动辄罢官免职,是何居心!”就这样,陆秀夫不得不成了闲居在家的小吏。

陆秀夫被贬后,南宋流亡朝廷在陈宜中主和思想的影响下,一路溃败,处境凶险。经过张世杰的严词追责,陈宜中才不得不召回陆秀夫。

这时的南宋,已经退无可退,曾经的太皇太后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日日为这个国家操心流泪,甚至“与群臣语,犹自称奴”,只有陆秀夫上朝时毕恭毕敬,时常更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一个月后,十岁的益王赵昰因受惊吓而死。逃亡的想法再一次弥漫在众人心中,就在这大厦将倾之际,一个激昂的声音喊道:“少康曾凭着五百人马、十里地方就能中兴夏朝,难道我们就不能依靠数十万兵民、万顷碧海复兴大宋王朝吗?”

在一百多年后的大明,于谦于少保在面临亡国灭种的时候同样大声的喊出“建议南迁者,该杀!”

42岁的陆秀夫成了南宋的最后希望,他被临危受命担任左丞相,并拥立赵昺为新帝。二十多万南宋军民重整旗鼓,他们将要和元军在崖山一决死战。

南宋军民在崖山伐木建屋,并为小皇帝和杨太后修建了一座名为慈元殿的行宫。一时间,小小的崖山一带,三千余座房屋连绵起伏,形成集市,史学家后来将这一带称为“行朝草市”。

1279年正月,崖山大战正式打响。主帅张世杰放火烧了行朝草市,以表破釜沉舟的决心。但大战一开始,南宋这边就已经失败了。元军主帅从南、西、北三面包围住南宋舰队,同时切断了他们的陆上淡水供应通道。没了水,军队已是一触即溃的状态:

“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泄,兵大困”。

在元军的夹击下,一心求战的南宋大军被迫应战。元军分路发起进攻,声震天海。战到当晚,南宋这边“士众伤残,俱无斗志”,看着战舰上的旗杆一根根倒下,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最后关头砍断大索,率领十余艘战舰突围而去。

宋少帝赵昺的船只被左右夹击,坚持下去必是被俘。陆秀夫坚守到最后一刻,他做出了一个惊世决定。他先仗剑驱赶妻子、三个儿女跳入海中,随后跪拜在小皇帝面前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指赵显)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年仅8岁的小皇帝哪知什么德祐皇帝,更不知百年前那场靖康之耻。陆秀夫起身后,用白绸将哇哇大哭的赵昺绑在背上,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船舷,跃入茫茫大海……

杨太后得知儿子已死,悲痛欲绝之下也跳海身亡。随后跳海殉国的大臣和后宫女眷多达十余万人。

数日后,突围出去的张世杰得知噩耗,他嚎啕痛哭:“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大宋从此再无君可立。难道这是天意吗”?哭罢也堕海而死。

4年后,被蒙元囚禁三年而不降的文天祥被杀,临刑前望向南方痛哭跪拜。

南宋亡国的最后一战,竟是以如此悲痛的局势收场。史书记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有人问,什么是民族的气节?

民族的气节,应该是陆秀夫背着少帝跳海时的义无反顾,应该是文天祥被俘后发生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声音,更应该是南宋十余万人不愿变节的慷慨赴死。

小皇帝死了还可以再立一个,但江山丢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而且数万万百姓将要臣服在异族的铁蹄下,那时候失去的就不仅是尊严和江山,还有文化和气节。

陆秀夫和文天祥都是那个时代的信仰,小皇帝是国家血脉的象征,谢太后和宋恭帝已经投降,如果小皇帝再一次投降,这个国家还有什么脸面来面对祖宗?若不能逃出重围,便只能殉国,若再被擒受辱,臣民颜面何在?

读到这里,很多人就应该明白了如何回答“南宋的君主都已经投降了,你还在为谁守国门”这个问题了。

在李庭芝、陆秀夫、文天祥以及数十万的殉节者中,有比君主的去留和生死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中国历史代代传承的信念与气节。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说: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有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只有这些人流传下的气节,被后世所敬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那个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的陆秀夫,已经死了740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