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曾国藩传」精彩书评 第(1)篇
一本书,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
看着本书和蒋延黻的《中国近代史》串联了起来——
曾国藩的事业如同他的学问,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要救旧社会、旧文化,而那个旧社会、旧文化所产生的官僚法要和他捣乱,他要维持大清,但大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他要在长沙练勇的时候,旧时的官兵恨他的新方法、新标准,几乎把他打死,他逃到衡州去避乱。他最初的一战是一个败仗,他投水自尽,幸而被部下救起。他练兵打仗,同时他自己去筹饷,以后他成大事并不是因为清廷和官僚自动的把政权交给他,是因为他们的失败迫着他们求曾国藩出来任事,迫着他们给他一个做事的机会和权利。
这是《中国近代史》对于曾国藩的一段描述,我又去把之前读的你一本书的东西搬出来,又一切串连起来,读书或许就是这样,慢慢的补习…
言归正传,继续曾国藩,今天读完了这本书,对于曾国藩的做人、做事有一番感触,他的一生中有几个字很重要:
一个是“悔”,这个悔不是后悔而是悔悟,不断的反省自己的所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是“挺”,硬挺也就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重重困难,却又斗志昂扬;
一个是“稳”做事不求谋奇,脚踏实地,打仗更是准备工作做好先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是“德”,对后人的提拔注重品行的培养。
最后读至曾国藩的最后岁月,心有戚戚…
暮然回首,自己做的一切都成为泡影,一个人该有多心痛,可是曾国藩没有沉浸,还继续想要为后人插上明亮的火种,不管是于幕僚的提携,还是送一批留学美国的学生…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破碎河山中,一生贯彻自己的坚持,尽心尽力,尽管不为当时人所认同,曾国藩只是尽自己的人事…
清政府的失败,正如作者所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
曾国藩一人独行,拯救不了,还沉睡于“天朝”统奴六国美梦中,历史变迁是时代的偶然也是必然。
「曾国藩传」精彩书评 第(2)篇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一生酷爱给死人活人写挽联的曾文正公,最终给自己留了一对好联子啊。
天资愚笨,出身贫寒,立志圣贤,至死不休,曾国藩写下了一张在自己看来并不出色的答卷,在死前第三天的日记里他冥冥中给自己写下的评价是
“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呕心沥血最终活活累死的曾国藩最终发现他的努力并不能拯救天下,甚至连他自己都拯救不了,他死前一年拼着老命操办的教案事件只为给大清求几日太平,一回头就看到他教着长大的的湖湘子弟在他的湖南会馆上写下“ 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这样一副好联子。
最后他也只求能死在我大清之前,“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祐之陨。”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著名话,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
我们可以说曾国藩是失败的,但这却衬托了曾国藩的伟大之处,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腐朽政权的失败,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抵不过历史大潮滚滚而来,而他则守护了自己所捍卫的文化与信仰,勇于探索新事物的他所创办的一系列工厂,积极与西方世界沟通,也为新世界诞生提供了基础。不得不说,儒家礼教能和着这个儒家最后的精神偶像一起埋葬,或许也是一种天命。
最后是两学一做时间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曾国藩传」精彩书评(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