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鱼翅与花椒」精彩书评 第(1)篇
在回成都的火车上读完成都的部分,想到书中那个市井烟火气息的成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就有点沮丧。和作者同作为一个“精神成都人”,我对2000年成都全面旧城改造之前的成都尚存一些模糊的记忆,这占到了整本书的一半,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加上翻译也是成都人,读起来十分亲切流畅。作者伏霞作为一个在剑桥知识分子家庭成长英国女性,让她在中国这跨度十多年的美食探索和冒险显得极为动人,她毫不克制地表达自己对成都对川菜的热爱,甚至在90年代克服许多困难去到成都的专业烹饪学校学习川菜。书中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市井成都的消失的怀念和失望。在书的后半部分她探索了中国的许多地方,食物永远是主角,但她也从食物作为一个观察中国的切口——寻访湘菜评论一番毛与中国的历史动荡;探索南方珍馐谈到动物保护主义;在阳澄湖吃大闸蟹联想到中国糟糕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虽然有些观点现在看来有些老生常谈或者习以为成,但是作者始终站在美食的立场上,而避免了成为一个苛刻的批评者。扶霞并不是一个像中文语境里那些的美食家,她虽然饱腹各种中文的美食文学、研究、菜谱,也尝遍全国各样稀奇美味,但是依然保持着对美食文化和每一道菜后面的人的关照。印象深刻的是,当出版了第一本中国菜谱后,伏霞再次回到成都,许多厨师排着队要见她,想在她面前露一手。大厨们并不是想巴结这位美食作家,而是在伏霞对烹饪的认真出了名,在她那里能得到真正的交流和肯定,这是在厨师们在尚未得应有价值认同处境下的惺惺相惜。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来到缓慢扬州古城,这个在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中被保留下来的桃花源,扶霞的笔触变得再次温柔。就像文中所说“扬州菜就像不加辣椒的川菜”,她在这里找回了她熟悉的气息,重燃了她心中之火。她对那座西南城市真的爱得深沉啊。书中一句:> 我逐渐意识到,如果你想在不同的文化中来一场真正的冒险,就得丢掉过去的桎梏。西方文化中似乎有这种跨文化观察、体验的传统。从遥远的马可波罗到清朝大量在中国旅行、经商、做使臣甚至在清政府任职的西方人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再到当下以石景迁与和平队志愿者为代表的许多西方人写作了非常优秀的中国历史和非虚构文学。虽然我们一直抱怨西方世界的偏见和狭隘,但是我们又是否有放开眼界,跨越文化的禁锢与本位意识去探索和观察广大的世界呢?
「鱼翅与花椒」精彩书评 第(2)篇
一句话总结:英籍四川人扶霞的一本以食物为媒介的个人成长笔记。佐以大英作家视角的中西文化思考。以前读到过一个观点: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第一个落脚的地方,就是你的故乡。往后回忆起来,这个地方永远是最好的。对扶霞而言,这个异国故乡就是四川。年轻无畏的扶霞,遇到天雷地火烈焰红唇的川菜,于是把自己的好奇与激情全数奉献。直接的结果就是:碗里太满了,装不下其它菜系了。书中还陆续提到了湘菜,京城皇家菜,港式酱油西餐,福建菜等等。可以感觉到扶霞的演变。一个饥渴开放的灵魂,逐渐变得沉重疲惫。最终归结为一句话:吃饱了只想回家。从一个只想混迹百姓之中尝遍人间美食学尽人间厨艺的好学小姑娘,变成忧国忧民的英国大妈,长篇思考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食品安全,官场腐败,伟大领袖以及末代皇帝之类话题。混迹的朋友圈从市井摊贩变成了权贵名流,喜欢的礼物也从奶酪食材变成了诗集文献。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把爱好变为职业,是会扼杀激情扼杀灵性的。好在扶霞深谙讲故事技巧,最后章节甩开了这些俗套的思考,回归了对食物的醉心接纳。低吟浅唱清远收敛的淮扬菜系,把全书基调拉回安逸幸福的和平岁月。让人放心地知道,扶霞的碗,容量变大了。后记更是神来之笔,是全书最感动我的一篇。经过沉淀,扶霞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实现了自我认同。给扶霞点赞,也给译者何雨珈点赞。不知道实体书是怎样的,非常想看到扶霞拍的那些照片,以及那些手记。甘肃偏远地区的新年,故宫角落里的烟囱,市井集市的喧闹,和那一道道充满灵感的美味佳肴。可惜,电子版啥也没有,视觉系读者请自行脑补。即便如此也会给五星,因为喜欢扶霞真诚幽默又努力的样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鱼翅与花椒」精彩书评(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