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精彩书评(2)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精彩书评 第(1)篇

朱熹理学说的“格物致知”是通过探究万事万物获取知识,王阳明心学说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王阳明说人的心能辨别善恶,一个恶的念头发动就制止它,一个善的念头发达就保持它。弟子惊讶道,这不是禅宗吗,禅宗说,人人都有佛性,佛向心头求,莫向心外求,佛说顿悟,你说狠斗私心一念间。王阳明说,不一样,禅宗是知道佛在心中后就枯坐,不实践。心学是在心上用功后再去实践,弟子惊讶到,这不还是朱熹的去万事万物上格真理么,王阳明说不一样。朱熹说的是去实践中发现真理。心学是,真理已经在心中,只是去万事万物上验证。最终目的是磨练心。由此可看出王阳明是唯心主义,朱熹是唯物主义。我认为的善或者良知就是“努力保存或维护生命以及对人类或自身有益的物质或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即使牺牲自己也是一种伟大的行为。比如:人作为生命,看到美女,活泼的动物,青翠的植物便生出喜欢之心,因为人是生命,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对自己形成鼓舞,便快乐,喜欢。看到垂死的人,落魄的动物,枯黄的植物,便生出恻隐之心,因为人作为生命,看到这些生命受到损失,便会生出恻隐。看到石头被砸烂,则不会有恻隐,因为它不是生命。所以看到有人虐待动物,便想着制止,这就是善,良知。因为人是生命,动物也是生命。看到一栋好房子被毁,这是恶,人会生恻隐之心。看到危房被毁,这是善,因为它对人类存在有害。外敌来入侵,这就是恶,因为他会杀害生命。如果他不伤害生命,掠夺走了矿产,这也是恶,因为他带走了对维护国家存在有益的东西。所以在抵抗过程中,即使死了,也是善。对于反抗的行为,应该支持,因为它是对生命、自身有益的行为。因为在保存或维护生命以及对人类或自身有益的东西。一块石头摆在花园,它是善的,因为它对人的存在无害还装点花园愉悦身心,如果它摆在大马路中间,则是恶,因为它有危险。善就是努力保存和维护生命或保存和维护对人类和自身有益的行为和物质。

「知行合一王阳明」精彩书评 第(2)篇

给个四星……首先声明,至少很多东西我是写不出来,读书的时候就很佩服每一位作者,但是,为什么这本书我给四星?一,感觉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分析的不够透彻,感觉并没有太多实际用途,一直在强调“知”,但是觉得没有将从“知”到“行”联系的那么连贯,王阳明很多事情是有“良知”的底线,然而“行”不仅只有良知来支配,还有他的智慧与经验,太过于强调“良知”,会让人进入一种误区,只要有良知所做的事情都可以被原谅;二,对王阳明过于完美化,毕竟我信奉的是“人无完人”,就如作者说留下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所写的都是王阳明的正面,无从考究他的错,但是我觉得任何历史都存有蛛丝马迹,这本书写的是良知,人人平等,我感觉到确实作者自己都没有做到用公平的眼光去看待王阳明,如果能达到通过自己的书去唤醒人们内心那颗沉沉欲睡的“良知”呢?三,就是对于王阳明的一些有违良知的事情,只是简单说了一下,王阳明虽有违良知,却是为了天下百姓,那么是不是有些人做了一些事,然后大谈为了什么就可以被原谅,表示不理解;四,就是书中给我的感觉就是王阳明的“良知”很厉害,可以感化那么多“十恶不赦”之人,让他们弃暗投明改邪归正,然而用到这个社会,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只能说用善行以达到感化人的目的十中有一例成功就不错了……好吧!

我读书少,可能眼光浅,也可能很多地方说的不对!那么下面就说一下从中学到的吧……那就是一颗心,一颗人人都有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事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问心无愧就好!毕竟,在这个“权、钱、欲”的社会,人们的良知都被蒙蔽,思想是受“权、钱、欲”所支配,一个连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良知”人,却想去感化人,只能说天方夜谭……

读书的目的不是去评判古人之过,而是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说自私也好,说其他也罢,我觉得要先做好自己就好……

以上全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毕竟我真的读书少……[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知行合一王阳明」精彩书评(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