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文化苦旅(新版)」精彩书评(2)篇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文化苦旅(新版)」精彩书评 第(1)篇

这是我第一次读余秋雨的书,都说他写的不错,我就拿来一读,还真别说比那种《背包十年》什么《西行三万里》那种要强多了,至少有内容,尽管内容不是很丰富,余秋雨老师是个有见识的人,去过不少地方也有不少的见闻,一句话是个有故事的人,有很宽知识面的人,我在这里要感谢我的父亲没有我父亲对我知识面的培养,我是无论如何对读书不感兴趣的,我还要感谢我的爷爷对我小时候的督促,虽然我老大不乐意,但是现在想想看,如果没有当时的引导,也不会有现在的见多识广。 这是一本散文集,每篇散文似乎是一个故事,有的和上下文有关联,有的没有,但是都是一些市井小人物和大人物的生活点滴,余秋雨把他们写活了,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游记,从事件中看人从人的性格看事件,像守护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像立了贞节牌坊的那些女性,还有作者自己和他的朋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这是要把握的精髓,我其实也想写本类似余秋雨老师的书,但是我要写的比他更加深入一点,一个故事可以牵出一串涉及哲学,政治,历史背景等等的东西,余老师的东西很好不假,但是还不够深入,所以叫人读的没有那么痛快的感觉,我需要的是运动完大汗淋漓之后来他一罐雪碧。 是人到了最后都需要回忆,哪怕你是不闻一名的老百姓,因为死亡是唯一需要自己亲自去面对的,不管你乐意还是不乐意,所以有回忆的资本,有自己的故事才有人生,这本书里面作者经历了很多,故事里的人物也经历了很多,我其实特别羡慕那些跌宕起伏的有故事的人,那样才叫人生,而现在的大多数只能叫生存。没有什么意义。 在厦门有的时候我就在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现在想明白了,人生其实根本就没有意义,只是因为你赋予了它意义他才有了意义,所以要多去想,多去学,多去体会,多去感悟。这本书里有句话说的很好人类应该把一切都放下,放在山河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 终点也许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文化苦旅(新版)」精彩书评 第(2)篇

《文化苦旅》

哇读完才发现我平日的生活的和精神空间是多么狭小

1.“浪子”的比喻很精彩啊啊

2.所以就是说,那些“投井”或“自缢”的“烈女”很多其实是假的,而是为了名声而装死逃走

3.一边是老太们拜佛,一边是孩子们念书,这是讽刺吗。旧思想与新思想的相互交织。

4.“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我喜欢这句话。忘记在哪里看到,如果把我的地球四十多亿年的生命比做一天,那么人们只是在最后二十分钟出现的。能看清楚人类或自身渺小的人,是不是就和苏格拉底说的“一无所知”的人是同样的。

“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气候确实能影响人类有事也会带来极端灾难,但人类不也是在努力克服灾难带给我们的影响吗。

5.他们的技艺,也和人生的智慧密不可分呀。原来李冰是后来才学的水利,好一个“以使命为学校”。我啥时候才能拥有人生的大智慧!

6.“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嗥叫。”这匹狼,不仅是作者吧,也是中国。为了自身的软弱无能,也为了丢失了的民族大义。

7.《莫高窟》谁说中华民族没有信仰,宗教、百家,多的是指导人生的哲学。就拿西方国家来说,他们宣称有自己的信仰,但不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是基督徒?

8.“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10.“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包围着你,征服着你,粉碎着你,又收纳着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却是另一个你。”一定要找机会到西域,到喀什走走

11.“因为胜利者知道,城堡里边已经形成了一种远远高于自己的文明秩序。攻下来后,无法控制,无法融入,无法改造,除了毁灭,别无他途。”废井冷眼估计把作者当成侵略者了哈哈

12.经作者一说,我才知道许多文化人也是政治人,甚至是水利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文化苦旅(新版)」精彩书评(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