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三十载、《财富》杂志力荐的商业必读书之一,亦是最强大最诡谲的心理学畅销书!由于它的影响,劝说得以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最基本的书,是你理解人们心理的基石。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影响力(经典版)」精彩书评 第(1)篇
这本书大多数地方都在讲“影响力”武器被“无良商家”用来“蛊惑”我们这些消费者。这样的技巧在某宝上十分常见,比如某明星同款无线蓝牙耳机,这利用的就是“权威”和“社会认同”“喜欢”原理,哎哟,听说网上很多人都说这个明星人品好,他用的东西质量肯定好,买买买。网红经济也是典型的“喜欢”原理,因为用上了网红产品就感觉自己好像也过上了网红那样的生活。比如女孩子们买来根本不合穿的衣服,即使明知穿不了,她们也会选择下单,因为买了网红身上那件同款衣服,自己仿佛也有了一样的魔鬼身材。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想,能不能用这些“影响力武器”用在对大家都有帮助的事情上呢?我想有一个领域非常适合,教育领域。从小学到高中总能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不好管,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因此又类推到了整个教育产业已经是黄昏产业。可我想这样抱怨的老师本身素质就不够高,都什么时候还操着以前的想法,以为对学生责备就能让学生言听计从,可言听计从的学生能成为日常吗?在我看来老师们应该修一门教育心理学,实在没有时间可以读读类似《影响力》这样的书,充一下电,更新更新脑袋里都陈旧观念。比如在遇到时常在上课时捣乱的学生,并非只能用惩罚来解决。可以先找到双方都共同点建立信任,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比如说老师也是从学生成长过来的,以前和你一样喜欢捣乱blabla,然后用“稀缺”原理,指出学生在班上独特的品质,要是不好好珍惜可能会和别人一样普通,最后再用“互惠”“承诺与一致”原理和学生约法三章。以前初二军训时,教官一来就找出全班最调皮的同学,让他当我们班的队长。大家当时都很惊讶,教官到底在想些什么?可是一个星期军训结束后,这个班上最喜欢打架挑事端的同学竟然是表现最优秀之一,而且我们宿舍在他领导下还成了文明宿舍。高中时班上也有个刺头,整个年级最严厉的老师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初来乍到一身正气的女班主任也束手无策,越管他就越不学。可在高二下学期和高三两个班主任对努力下,对这个同学多一点信任,在班上经常表扬这个同学的进步,他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我想也许“影响力”武器未必总是奏效,但总是比我们以前的所谓高压政策,把学生当作机器人的方法好,也更加有效。
「影响力(经典版)」精彩书评 第(2)篇
一个擅长观察生活的成年人,会发现不是什么新观点。但既读之,就来个总结吧。
@互惠
每一笔债都还得干干净净,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债主。——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主要体现在人际方面,一个懂得互惠的人,如鱼得水,若背道而驰,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但也不是随时使用,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因为人就是单纯地喜欢做事有个理由。
@承诺和一致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反悔要容易。 ——达芬奇
人们喜欢承诺,但不是人人都言行一致,却有此愿望。一个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是表里不一的人。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
@社会认同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沃尔特·李普曼
当我们对于选择不确定时,习惯以别人的选择作为判断的标准。
@喜好
辩护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克拉伦斯·达罗
我们会用主观意识,对和自己有相似的行为的人有好感,给长的好看的人贴一些正面的标签。
@权威
跟着权威走——维吉尔
人们本能的相信权威是正确的。例如:同是问路,人们会问穿着警服的工作者,而不是路过的人或者是商店的员工。
@稀缺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G. K.切斯特顿
在营销上运用广泛,且屡次不爽。人一旦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影响力(经典版)」精彩书评(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