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寡妇》是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她的转型作。作品讲述了中原地区一个叫王葡萄的寡妇在土改时期藏匿其地主公爹的传奇故事,时间跨越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传奇经历相结合,深远的济世情怀与浓郁的生活气息相结合。王葡萄是严歌苓笔下最光彩照人的女性角色之一,强大而嚣张、坚忍而娇媚,其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使其超越了人世间一切利害之争。小说的情节从葡萄以童养媳身份掩护公爹尽孝与作为寡妇以强烈情欲与不同男人偷欢之间的落差展开,写出了人性的灿烂,体现了民间大地的真正的能量和本原。
「第九个寡妇」精彩书评 第(1)篇
为什么这么晚才开始看严歌苓?可能是因为女性作家出身,误以为她的故事多与张爱玲的男欢女爱相似。这确实是一个顶大的误解!她的刀笔文字可是拿来摹写乡土社情的;拿来摹写在近几十年的时代洪荒中,人是怎样生存又是怎样异化的。相比其他专长乡土小说的作家,无论贾平凹、路遥、陈忠实、余华、莫言等等,她都毫不逊色。而且可贵的在于她为这一段写烂了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女性作家的视角,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女性主人公的角度去解读。由于她海外华人作家的身份,她也能在稍微敏感的话题上,避免本土作家隔靴搔痒的窘境。但是这一份讽刺却是潜藏而克制的,如果你不细想就会忽略掉故事的暗线。这样的文字功力就是佳酿,需要隔上一会,人烟都散进,才渐渐上头,耳鸣脑热。
有人说看了第九个寡妇,会觉得活着浅显了许多。我觉得有道理。富贵一生在世,亲人尽数离散。从半篇就能猜到,后面女儿,媳妇也活不久,孙子也活不久,生死悲剧多了也就腻味了。富贵被锤地生猛,晨昏与老牛相伴,最后活地大彻大悟,这真的是需要死亡才能浇灌出的吗?而小寡妇葡萄,活得就像一副生胚子,生活锤得生猛,她也未一天一天衰了下去,反而还迸出铮铮的响声?如此生硬倔强的生命,让我觉得她早比白鹿原上,羊的门中,以及其它故事中的寡妇出彩太多。我想王小波先生见了,也会喜欢这个“永远生猛”的人。相比富贵面临的死的悲剧,葡萄却要面对生的悲剧。相比荒冢一堆草末了的赴死之悲,人还活着,却被时代治下的道德、人情、人言、人心锤得没了生气,更让人唏嘘。反衬下的葡萄却仍活的像原野上的野菊,风吹不到,雨压不倒,花季时极尽灿烂,是故事中最纯真的人。故事中身生心死的悲剧,要实诚了许多。身心不合的境遇,感觉最近很多朋友都有遇到,这种心境太普遍了,多如牛毛,尤其在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社会,来自各方的桎梏也是只增不减。所以如果你看不进去沉思录那就看看第九个寡妇吧,怎样抱定一个念头,和生活硬持下去。也许葡萄给不了一个方法,也能给一个念想:世间搓磨多了去了,哪能避开?在我们忙着套进各种生活角色时,也不要忘了对自我的回归。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是永远不过时的精神问答。
总之,严歌苓的小说很好,好在她写了真正的人。多久我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字呢[流泪][流泪]
「第九个寡妇」精彩书评 第(2)篇
如同许多书一样,如果我写读后感编不出词来,就说心情复杂。这本书我读完确实心情复杂。
读了这本书,就发现很多人活在了一个故事里,活在中国历史沿革的一段段时光中。我当然马上就喜欢上了葡萄,并且一直喜欢着她。她泼辣大胆,敢想敢说,更重要的是她敢做然后做成了。不管什么事,不管什么紧急的状态,她不是展现出害怕与慌张,而是展露出干练与沉静。就像是文末的夏姓姑娘,别人几千剪子剪不出的东西,她一剪子从头到尾。
我当然也喜欢孙二大,是个好爹,毋庸置疑。他用自己的足智多谋,给孩子们,乡亲们化解困境。当困境降临在他身上时,他又看得很开,他心胸开阔,脑子里全是睿智。他对时代的变迁冷漠相对,又对生活充满智慧。历史的车轮把他碾到湖边奄奄一息,把他撵到地窖不见天日。可睿智从未离开过他的头脑。他是个清明的人,岁月的馈赠他也转赠给了葡萄,葡萄确实遇到了一个好爹。
同样遇到好爹的还有孙少隽和孙少勇。龙生九子。少隽果敢血性,真是神通广大,是一号人物。但少勇个性阴柔,有着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两个人性格不同,所以就有两条人生路线。不能说孰优孰劣,他们活着,都比铁脑强多了。
比铁脑强的少勇,比铁脑强的琴师,比铁脑强的冬喜,他们都有葡萄的一瓣心。有一瓣心的少勇,没有一瓣心的春喜。他们告诉我们做了错事一定要活久些,活着才能被时间原谅,活着才能领会残酷历史下人性的温柔。
我当然不喜欢,甚至厌恶冲别人举拳头的围观者。我甚至都不想评判他们,他们只是长相不同的鸭子,朝他们空荡荡的躯壳之内填充什么调料,他们就散发怎么样的味道,往他们那空荡荡的脑袋里填充什么思想,他们就发出怎么样的声音。他们什么都知道,就是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一个女人本是普通的一生,做了想做该做的事,在那纷乱的年代竟然就成了传奇。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第九个寡妇」精彩书评(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