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5000字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两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

文/MK猴哥 致 一直活在“地坛”的孩子。 尼采说:“要爱命运”。 史先生的一生是个传奇,而这一生只坐在轮椅上看世界。史铁生,他是一直活在地坛的孩子。

“史铁生在地坛里,心是静了下来,可他并没有闲着,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在地坛的那些日子,是这个孩子逐渐成长、成熟的岁月,是痛与泪兼具、爱和伤伴随的岁月…这些轧扎在地坛的深深浅浅的轮迹都像根一样植入了血脉中,刻在了记忆深处。不曾忘、不会忘。史先生这一句“先别死,再活一活看”,让多少人声泪俱下、哽咽凝噎。这一生足够长,足够远。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史铁生这样说。

(一)史铁生与地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因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这个活在地坛的孩子,二十一岁那年就住进了地坛的孩子,那年他坐上轮椅,轮椅带着他“游遍”了整个地坛。这算是与地坛的结缘吧。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21岁,正当风华,却被禁锢在了这一方轮椅、一片园中。内心的煎熬、挣扎、无助和痛恨…交织、盘根错节在一起,该有多少次心碎的声音、多少次想去死的念头!但“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黎明从黑暗里抬起了头,剩下的就是光和热的事情了,不死就要活得灿灿和光芒万丈。“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给了史先生内心的一份宁静与和谐,荡涤了他内心浑浊不安的尘埃与纷扰,驱赶了他们灵魂深处的懦弱与恫怕。地坛是史先生内心的一块世外桃源,是他一直坚守的内心阵地,是他内心放逐驰骋的疆域,是他文风的定格、灵感的源泉。我觉着,没有地坛给予的信仰与希望,就没有后来的如此这般“传奇”的史铁生。这是地坛的使命,更是它对命运的抵抗,它始终坚定地赐予了史铁生的“先别死”的力量和“活活看”的勇气。

(二)史铁生与母亲

我接触史先生的文章还是在念书的时候,语文老师会对作者身世、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对于史先生的认识也算始于此,但总不是那样的了解。不记得是大几的时候,开始认真读了史先生的作品。

《我与地坛》这是多年后的再次回味。史先生的作品我每每读每每都有一种黑暗中伸手不着五指的感觉,不会每次都想哭,但每次都会揪着心。但唯独《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它会让我特别的难受 ,特别的想哭。我印象中第一次读还在上学,后来很多次大多是在教学中,给学生讲。

现在再一次读,我感觉在读自己。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天黑了,要吃饭了,最担心你磕磕碰碰、肚子饿的人不是你自己,那个人一定会是母亲。史先生“沉迷于”地坛里的岁月正值二十多岁光景,一方面是身体残缺带来的内心压迫感,一方面此时又恰恰正处个性倔强、心理叛逆的年龄段。那时身体时好时坏,精神浮浮沉沉,灵魂摇摇欲坠,情绪很多、脾气很大也属正常,但惟真正苦了母亲了。

多少次,史先生无视着母亲的存在、忽略了母亲的感受,不顾及母亲心中的情绪和想法,更可恶的甚至是摆出一副故意气母亲的样子。 如果时光能够流转,我想但凡不愚笨的小孩都不会这般孩子气了。

但生活的难,难就难在,时间是一只出膛的子弹,有去无回。你不认真的对待它,就会狠狠的挨枪子儿,它让你痛、让你伤,让你永生难忘、追悔莫及。“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三)史铁生与爱情

陈希米,史铁生的妻子,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陈希米。她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是一个右腿轻残的姑娘,漂亮、温柔、善良…是她在史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刻仍陪伴在左右,是她给史先生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是她让史先生相信了爱情的美好。

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史先生临终前,陈希米要赶去旁边病房办理史铁生捐献器官手续,希米刚起身要走时,史先生就“全身挣扎,心电图立刻乱了”。可一旦希米一回来,心电图就又恢复了;陈希米再离去,心电图就又“调皮”了。于是陈只得把手续拿到病床旁办理,这下史铁生就“安安静静了”。

梵高说,“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史铁生心里有了一句诗:

嗨,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呢/谁想却碰见了你!总结:

我想用史先生在《我与地坛》中说的一句话来总结他“传奇”的一生: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着看!

———2018.4.18.23:14小城.夜风撩人

MK猴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