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苏菲的世界 读书笔记5000字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 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里提到的几位哲学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

哲学指引人们找到永恒的真善美,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何谓是、何谓非。这并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人心固有的观念。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

柏拉图:

1、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

2、永恒范式

亚里士多德:

1、三种快乐的形式

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与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他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2、黄金中庸,也就是说: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不够勇敢就是懦弱,太过勇敢就变成鲁莽);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不够慷慨即是吝啬,太过慷慨则是挥霍)。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重建一套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它是真的。为了要做到这点,可能必须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因素。然后我们再从其中最简单的概念出发。

斯宾诺莎

1、用永恒的观点来看事情

2、大自然就是上帝。他说上帝不是一切,一切都在上帝之中。

结合以上2点,他认为,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欲望。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这是斯宾诺莎所说SubSpecieaeternitatis。

休姆(经验主义哲学家,启发大哲学家康德走上哲学研究道路):

1、他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而我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每一个曾经由我们的感官体验过的元素,以“印象”的形式进入心灵这个剧场。事实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由我们的心灵创造的。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罢了。但只要是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经验的思想与观念,休姆便不接受。

休姆的经验主义里同时包含人类无法体验到的经验。

2、不再认为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推翻永恒范式和永恒的观点。

3、质疑宗教信仰,上帝是否存在。

康德:

1、同意休姆的理性与经验主义,但他更偏向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感知。

他说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

2、对于因果律,休姆认为这是人可以经验到的,我们只是因为受到习惯的驱策,才会以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有所关联;但在康德的想法中,因果律仍然属于心灵这部分。他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3、“无上命令”道德法则: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包括自己),而不要将他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下所做的行为。只有那些你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所以康德的伦理观有时又被称为“义务伦理观”。

黑格尔:

1、他认为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而‘真理’就是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之外,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2、辩证法

他也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

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能够留存下来的观点就是对的。

3、世界精神

世界精神在经历三个阶段后才意识到自我。首先,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黑格尔称此为主观精神。然后它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黑格尔称此为客观精神,因为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现。“世界精神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这个‘绝对的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因为,在哲学中,世界精神思考它对历史的冲击,因此世界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它的自我。你不妨说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

祁克果:

他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阶段,他把它们称为“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与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但果真这样,他就有救了。祁克果认为,害怕几乎是有正面意义的。它表示这个人正处于“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可是你要不就晋升到较高的阶段,要不就停留原地。如果你不采取行动,而只是在即将跃升的边缘徘徊是没有用的。这是个两者只能择其一的情况,而且没有人能够帮你做这件事,这是你自己的抉择。

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地作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这种态度有点像是康德的责任道德观,就是人应该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祁克果从不认为道德阶段是很圆满的。即使是一个敬业尽责的人,如果一直彻底地过着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的。许多人到了年长之后开始有这种厌倦的感受。有些人就因此重新回到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可是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他们一步就跳进信仰那‘七万吋的深渊里’。他们选择信仰,而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而就像祁克果所说的,虽然“跳进上帝张开的双臂”也许是一件很令人害怕的事,但这却是得到救赎唯一的途径。

马克思:

到黑格尔维族,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从马克思开始是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1、唯物论

黑格尔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马克思认为这种说法正好与事实相反。他想证明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2、社会阶层

马克思将这些物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称为社会的基础,并将社会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规章、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等称为社会的上层构造。

马克思相信物质条件“支持”着一个社会里的每一种思想和看法。事实上,一个社会的上层结构正好反映那个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基础与它的上层结构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如果他否认了这种互动关系的存在。

我们也可以把社会的‘基础’分成三个阶层。最根本的一个阶层就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这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与资源。我所谓条件指的是气候、原料等因素。这些东西是每一个社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明显决定这个社会的生产种类,同样的,也决定这个社会的性质与它的整体文化。

另一个是社会里的‘生产工具’。在这里马克思指的是设备、工具和机器这些东西。”

社会基础的下一个阶层,也就是那些拥有生产工具的人。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

3、我们的工作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但我们的心灵也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可以说这是人手与人心的一种互动关系。因此你的思想与你的工作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从某个角度说,一个失业的人就是一个空虚的人。黑格尔很早就体认到这点了。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而言,工作是一件具有正面意义的事情,并且与人类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的。如果他讨厌自己的工作,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也一定讨厌他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苏菲的世界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