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南京大屠杀读书笔记一直在哭,一直在发抖,一直在听image,一直在放弃阅读又不住的翻开来读。一直在搜文中出现的受害者,一直在告诉自己不要去搜。客观的站在旁观者角度阅读,不要有一点的代入。作者大都以第三者视角,不掺杂主观色彩客观描述史实。
我发现自己无法站在客观的立场去看待书里的史实,一个离我们不远超乎现实的世界。我完全被仇恨洗刷头脑,不是我在井越镜头下看到的东京,不是燕子相片里明媚的小樽,也不是许老师节目里充满神话想象的宝冢,这个国家上世纪的存在,给这个世界带沉重的历史。
该书的很多章节令人不忍卒读,但我们应该阅读,因为只有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本书要探讨的是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去人之为人的社会约束的单薄外衣,使人变成魔鬼,又可以强化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历史失忆同样时刻伴随着罪孽的负重,不拿起只会变得更加沉重。同为侵略国,战后德国和日本“应对”各自战时罪孽方式却并不同:一个是以悔罪的方式承受责任;另一个则是以抵赖和健忘来躲避报应。
对于日本民众曾遭受的两颗原子弹,在全世界范围除日本来看,只是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利益谎言,日本民众会不会感到愤怒呢?
日本不悔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害者”心态,从战前到战后,日本一直存在着“日本人领导亚洲对抗西方”的神话。在选择“受害者”记忆的同时,消除“加害者”的记忆。其次是日本的天皇制度。他们在坦白过去上扭扭捏捏,天皇对发生的一切均负有正式责任,而通过免除他的罪责,所有人都得到了赦免。德国的悔罪是一种日本至今未能取得的政治成熟和道德进步。
「布鲁玛一针见血地指出, 南京屠城是“在意识形态的教唆下”发生的,“侵略者杀死‘劣等民族’ 是符合神圣天皇旨意的”。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认识问题,而是涉及维护天皇制度的合法性和权威。」
现代日本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潜藏着极大的施暴隐患,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军队对其官兵施加的独断专行和残酷虐待;二是日本社会的等级特性,这种等级制度中的社会地位是由与天皇的亲疏远近决定的学者们认为,导致日军暴行的第二个因素是日本军队中许多人对中国充满仇恨的蔑视——这种蔑视是通过数十年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教化培养而成的。日本军队中许多人将中国人视为低于人类的物种,杀死他们就像捏死一只臭虫或杀掉一头猪一样,无须承受任何道德压力调查统计,南京大屠杀至少三十万人遇难。三十万对我来说是一个数字,三十万具体有多少,不很清楚。我用现在班级来算,一个班50人,6000个班级。一个学校50个班级来算,120所学校人数的总和。
日本从不承认大屠杀到现在纠结屠杀人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写道:数字十万跟四十万又有什么区别呢?历史书上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各种战争,满目疮痍的战争何曾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过。对于那时的我来讲,战争只不过是个名词罢了,记住这些名字,时间,条约的内容,因为我的考试需要它们。这样讲,遇到的历史老师没有一个激起我的爱国情绪,照本宣科毫无情感色彩的呈述历史史实。甚至奥运会,伴着国歌国旗升起,不自觉强烈的情绪也会湿了眼睛。
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纪录片《二十二》拍摄了战争中幸存的慰安妇后来的生活,她们大都生活在破败肮脏的环境中,晚年生活很少有舒适者。
他们在尼姑庵、在教堂、在神学院、在圣经培训学校强奸妇女。日本人让父亲强暴亲生女儿,兄弟强暴亲生姐妹,儿子强暴亲生母亲。我们永远无法全面了解受害者的精神损失,因为许多遭此苦难的妇女发现自己怀孕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妇女遭日本人强奸而怀孕的话题非常敏感,因此从来没有被全面地研究过。据我所知,以及根据一些中国历史学家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员的研究,至今没有一位中国妇女站出来承认自己的孩子是被日军强奸的结果。幸存下来的人,有多重的活在世上。
最后,那个士兵将她杀死并用刺刀剖开她的肚子,不仅扯出了她的肠子,甚至将蠕动的胎儿也挑了出来。他们将人活埋至胸部,放德国黑贝撕咬。这种罪行在现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很多书中残忍细节需要读者自己阅读。我只能觉得,日本人是没有进化的原始动物。
我是不知愁苦成长起来的一代,代表绝大多数可以好好生活的孩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时代赋予我们甜蜜的苦难。
我们所了解到的右翼势力的教科书在日本广泛使用的情况,真实可能只是很小一部分地区使用情况。被愤怒的情绪牵引阅读不是一个聪明读者的应对方法,自我的局限使作者的写作传达降低。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想我们看到的,终究只是片面的东西。周老师讲的很对,这是一本社科类调查笔记,不是小说,二者阅读策略定有所不同。
现在的抗日剧很好玩,好像日本人才是受害者,中国人可以用石头砸落飞机,可以飞檐走壁,政审特别能通过。我们总在排斥不好的东西,让人难受的东西,不愿去接受,不愿去长大,当自己是个小宝宝样的护着,越来越胆小的排斥着曾经的苦难。
荣字第1664部队 ,跟731部队表里一支的队伍。以人体作为细菌制造器,“收获”污染的血液。吸干“马路大”的最后一滴血,用脚踩压心脏直至出现血沫泡泡。全军残忍。一两个个别觉得可以理解,整个军队都是如此,不能不让人费解。
评论里很多说中国人懦弱,骨子里的奴性,不知起来反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只想大家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价当时的国人,如事情真发生在自己身上,当那些残暴不停出现在周遭的生活,我又能有多大的勇气出来反抗,我永不能经历那种痛,也就永没有批判的发言。
当时的日本兵,他们也成了武士道主义下的杀人机器, 天皇的工具,他们很可怜。现在的日本人也很可怜,如若天皇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他们自身也就没了依存。
人类心灵竟能如此轻易地接受种族屠杀,并使我们所有人都成为消极旁观者,在面对最不可思议的暴行时无动于衷。南京大屠杀当时是世界媒体的头版新闻,然而当南京整座城市陷入肆意屠杀时,世界上大部分人却袖手旁观,无所作为政客间的较量,永远隐藏着不堪的面目,他们善于诡辩矫饰太平。面对沉重的历史,我们更多应该反思而不是仇恨。寻自强。
在看《我还是想你,妈妈》时纳粹集中营里睡觉的孩子早上起来摸到身边同伴冰凉的身体时,无法想象孩子面对死亡的恐惧。当看到南京大屠杀,我深深的感到无力,沉下去的感觉像是起也起不来。在堆满尸体的坟坑里存活,竟也是件幸事。回想纪念馆里遇到的那个斥责母亲带着孩子往水池里丢钱币行为的爷爷,语气表情严肃认真的样子,无法想象经历过怎样的痛。
很多人惯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统称纪念馆。南京当地人对于这点,特别出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之中,会跟你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可随意简称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很显然,我们纪念的是“遇难同胞”,而非“南京大屠杀”。
战争给人们带灾难,也洗涤人们的心灵。二战期间的欧洲,纳粹党人辛德勒散尽家财,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里救出了1200名犹太人;,瑞典外交官拉乌尔·瓦伦贝里以发放假护照的方式解救了至少10万犹太人;还有奥地利妇女米厄斯·吉普,她曾与其他人一起,将小安妮·弗兰克一家藏在阿姆斯特丹一座房屋的阁楼上,以帮助他们躲避德国人的追捕。很惭愧的说,在张纯如的笔下,我才知道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正是这些人,用他们的行动,净化着人类的精神。
历史从来没有给南京大屠杀写下恰当的结局,这个道歉,我要一直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南京大屠杀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