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被誉为中国的弥尔顿《失乐园》,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入选瑞士《时报》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15本书。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他们在相互照顾中成长……本书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入选瑞士《时报》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15本书。
兄弟(第3版)读书笔记在读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书读了还不及四分之一,但书中有一个人物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的闪光点:正直坦荡、乐观向上、坚韧不拔、诙谐幽默、乐于助人,有情有义,家庭责任感强……
他就是宋凡平。
我感觉书中有一句话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了——“一个好汉”,这句话出自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李光头(他的继子)之口,“很多年以后,李光头每次提起他的继父宋凡平时,只有一句话,李光头竖起大拇指说:‘一条好汉。’”在这里,我也想对他说:“一条好汉!真的好汉!”也是竖着大拇指说的。
宋凡平刚出场时就做了一件挺让我佩服(或者说是感动吧)的事情,当李光头的父亲掉进粪池里,旁边的人都在喋喋不休地磨嘴皮子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跳进了粪池,不在乎臭气熏天的污秽,不在乎身上脸上乱爬的蛆虫,全力将李光头的父亲弄上岸,然后背回李光头的家,用清水冲洗干净李光头父亲的身体,抱进屋子放好后才转身离去。并且多次帮助李光头的母亲——提米袋,送豆腐饭等。他最初的形象就在这件事中形成了——一个乐于助人,能救他人于困苦之中的热心肠的人。
后来,宋凡平跟李光头的母亲走到了一起。结婚那天,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面对那些无赖之人的百般挑衅、恶语侮辱,他是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他冷笑着对那些人说,“没有喜酒,只有拳头!”他是有尊严、有血性的男儿!“没有香烟,只有两个拳头”,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他要捍卫他的尊严,跟那些人打了一架。可到最后“看到李兰哭肿的眼睛,看到宋钢和李光头的脸上挂着自己的泪水和别人的鼻涕口水”,面对李兰低声地哀求,他选择了妥协。在李兰点烟的时候,那个名叫孙伟的长头发中学生吸了一口香烟以后,故意将烟雾吐在了李兰的脸上,他看见了却没有愤怒,而是低下了头,转身走进了屋子,走进去的时候他流出了眼泪,一个那样强大的男人哭了。看到这段,我内心也感觉酸酸的,宋凡平的隐忍让我佩服,他的反击也让我佩服,这是一个有很强自尊的男人,可是为了家庭还是做了让步,能硬也能软,能伸也能屈,让我敬佩。
而接下来的场景让我对他更加敬佩。他抽完了五支香烟以后站了起来,脱下被撕烂的衬衣,擦干净脸上的血迹,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背心,虽然鼻青眼肿,可是笑容满面,拿糖给两个孩子吃。四个人围在一起吃菜喝酒,他用自己的笑声稀释了空气中的不快,幽默的话语缓解了刚才紧张的气氛。现在他是家里的主心骨,他的这样一个转变,将自己温暖和顺的一面尽显出来,这是给妻子李兰和俩孩子最大的鼓励与安慰,让他们感到生活中有了依靠,一种切实的安全感,并且还看到生活的希望。他对生活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我很受感染。
对妻子来说,他是个好丈夫;对孩子来说,他是个好父亲。
婚后,他跟妻子上班时一起出门,下班时候一起回到家中。一起买菜,一起做饭,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他们两个人似乎没有不在一起的时候。李兰头痛发作的那段日子里,他细致入微的照顾妻子,尽一个丈夫的职责,他到屋外打上来一桶井水,将毛巾在冰凉的井水里浸泡又拧干后,放到李兰的额头上,一个晚上要起床几次给妻子换一换冰凉的毛巾,为的是让妻子感到舒服些,随后积极联系医院给妻子治病,很让我感动。
妻子去上海治病后,家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文化大革命来了,头一天还在人群中挥舞旗帜的他,第二天就被当成批斗对象抓了起来,受尽各种毒打,左胳膊被打得脱臼不能使唤,面对红卫兵的毒打辱骂,他满脸堆笑,我想在他这个很要强的人的心里肯定难受极了,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煎熬!这时他仍坚持给妻子写信,写满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话,让妻子安心治病,而自己的痛苦只字不提。宋凡平的妻子坐汽车去上海治病时,他曾经说过,等她的病治好了,他要亲自到上海来接她。为了兑现这个承诺,他连夜从仓库里逃了出来,回家安顿一番,一大早赶去了长途汽车站,很不幸的是他很快就被几个戴红袖章的人抓住了。小说在这里不惜笔墨,加以渲染地描写了宋凡平被打致死的整个过程,场面很血腥,读完我感觉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留个戴着红袖章的人挥舞着棍子轮番打在宋凡平的身上,直到木棍打断,然后他们的脚“又是踩,又是踢,又是蹬,连续了十多分钟以后,直到躺在墙脚的宋凡平一动不动了……”“他们围打着刚刚从昏迷里醒来的宋凡平,把宋凡平打得鲜血淋漓,六个红袖章围着他一顿乱踢乱踩,还将折断以后锋利的木棍像刺刀一样往宋凡平身上捅,有一根木棍捅进了宋凡平的腹部,宋凡平的身体痉挛了起来,那个红袖章又将木棍拔了出来,宋凡平立刻挺直了,腹部的鲜血呼呼地涌了出来,染红了地上的泥土,宋凡平一动不动了……”
宋凡平被打死了,这个高大坚强的男人被活活打死了,没有见到妻子最后一面,到临死那一刻还在想着兑现自己的诺言……何其残忍啊!看到这里,我在心里忍不住地直骂娘,悲痛、愤恨,我感觉我是在亲历主人公宋凡平的遭遇,余华所写不是虚构出来的故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我想到了“南京大屠杀”,但在这里我不想将它们二者加以比较,或者说只是在心里做完比较而不会将它说出来(不要问为什么)。“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故事中有很多很多是我不得而知的,我也没有专门去研究搜集过这方面的资料,但是从莫言、路遥、余华等许多作家的作品里也可略知一二,“文化大革命”是场灾难,给人民带来的迫害难以估量,宋凡平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代表,却也可以映射出当时许许多多的现状。
越来越多的人被扣上了“阶级敌人”的帽子,戴着高帽子、挂着大木牌、敲着破锅盖的人,在大街上示众。大家可以用各种恶意的手法欺辱他们,挥手抽他们的脸,抬腿踢他们的肚子,擤一把鼻涕甩进他们的脖子里,掏出屌来撒一泡尿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受理欺负还不敢言语,还不敢斜眼看别人,别人嘻嘻哈哈笑着还要他们伸手抽自己的脸,还要他们喊着口号骂自己,骂完了自己还要骂祖宗……世界变了,变得一片混乱,人人都是无脑的狂热分子。那些带着红袖章的“文明人”是如此麻木不仁、如此野蛮,他们真是一群无人性的暴徒、强盗、禽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想到底是谁给了这群人那么大的权力,可以任意打人,甚至将人打死?……
我想不清楚!
作为父亲,宋凡平对继子李光头没有另眼相待,而是视如己出,跟自己亲身儿子宋钢一样对待,这也难得。每次他出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笑着的,给人感觉他总是那么快乐,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自己受了苦不说,从来都表现得很坚定、很自信,而且还用幽默的话语与孩子逗笑。他说儿子们的叫声快把屋顶掀掉了;没有筷子,就用树枝代替,他给儿子说那是古人用的筷子;左胳膊被打得脱臼了,儿子们问起来,他说:“它累了,我让它休息几天。”还教儿子如何让胳膊郎当起来……他教导儿子:“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兄弟,你们要亲如手足,你们要互相帮助,你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宋凡平被打死后,被放在车站前的空地上,在烈日下曝晒,他身上所有有血迹的地方都布满了苍蝇,却没有一个人过来收尸,最后在点心店老板娘苏妈和两个孩子的苦苦哀求下,终于有一个人(陶青)答应帮他们将宋凡平的遗体运回了家。在这里人性的冷漠已经表露无遗,冷漠是人与人之间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我不好去说这是谁的责任,那是个特殊时期,大部分人都在苟延残喘,谁还管其他人的事呢?也许有好心人想上前帮忙,可又怕被打成阶级敌人,所以只好作罢。但也有人还是站了出来,苏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说好话找人帮忙,给孩子们肉包子吃,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那个名叫陶青的男人最初蛮横无礼,可到最后还是帮了忙,将遗体运了回去,并告诉孩子自己的地址,有什么事就来找他,我相信之前他一定不是一个见死不救的人。孩子们说的“你会有善报的”这句话,听着让我心酸酸的。
宋凡平是一个生活的强者,坚韧不拔,在那么困难的日子里还能够苦中作乐,好像永远不会有失望的时候,微笑,始终保持微笑,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令我十分欣赏,值得我去学习。
宋凡平身上还有许多优点。他是个中学教师,一米八五的高个子,身体壮实;篮球技术很好,还能扣篮;会做饭炒菜,收拾屋子;口才很好,有领导能力;知道很多生活中的诀窍(拍照、捕虾)……他几近完美,简直就是中国好男人的模范啊。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人,最后却是这样一个下场怎能不让我伤心呢?后来他的妻子李兰回到家,料理宋凡平的后事,由于钱不够,买的棺材太小,遗体都没办法放进去,还是几个人砸断了他的腿骨才放进去的,这又是一次感情上的冲击,我在心里接受不了,我说余华真的很“恶毒”啊,有很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有对文革这段历史的描写,偏偏你余华又要在这里抹上一笔,在心里我还是偏向“好人有好报的”,纵然宋凡平要死,为什么不能有一种温柔的、好一点死法呢?
现实生活中肯定还有像宋凡平一样的人,他们都是真的好汉,向他们——致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兄弟(第3版)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