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人所共有的,很多成年人一夜要做4到6个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现实的镜子,梦中的欢喜、幸福、焦虑、恐惧是潜意识的投射,而本书将揭开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奥秘。本书是精神分析巨著,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名著。弗洛伊德这样描述本书:Insight such as this falls to one's lot but once in a lifetime(这样的顿悟一生只能有一次)。
梦的解析 读书笔记解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二)
下面这一位,就是新精神分析流派的弗洛姆。
在弗洛姆看来,荣格在梦的分析方法上,为了显示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抛弃了太多东西,结果就是他的分析太过片面和武断。但是有一点荣格说得没错,梦中的我有时候反而比梦醒的我更有智慧,更有预见性。这是为什么呢?真的像荣格说的那样是因为我听到了神秘智慧的声音吗?
弗洛姆一上来先承认自己的解梦方法是来自弗洛伊德的,但是不是照单全收,在一些方面,他和弗洛伊德是有尖锐对立的。哪些方面呢?首先就是关于梦是不是都是非理性欲望满足。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梦代表的就是非理性的欲望,而审查者则代表理性的力量。审查者代表的是社会规范和权威的内化,它的功能就是压抑原始欲望的冲动。所以弗洛伊德的潜台词是:人的本能是反社会的,人性本恶,小孩子最反社会,人只有通过社会规范的教化,才能压抑自己的原始邪恶冲动,从而得到爱、仁慈、创造性这些属性。
关于弗洛伊德的“人性本恶”,这里所说的人性,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人的动物性,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这个本我,代表人们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并希望获得即刻的满足,也就是个体性。善恶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善恶来源于社会性,动物界是没有善恶的,只有人类社会才有,善,就是能够符合社会整体性利益,有助于维持群体性秩序的,为之善,恶则反之。而超我则代表了人们理想中的自我、道德规范或一个人的良心,也就是社会性,而本我(个体性)与超我(社会性)是二元对立的,而善恶源于社会性评判,而超我因其社会性需要,就一定会把自身定义为善,因此,本我,自然就是所谓的“恶”。
对此弗洛姆是不同意的,你怎么能断定人的天性就是反社会的呢?如果是那样,那人又怎么会组成社会呢?代表善的社会规范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无中生有吗?(显然,他曲解了弗洛伊德的意思)
对于梦的分析来说,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梦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而要逃避的那个审查者所代表的权威,一定就是理性的、正确的吗?这个问题,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寻》里做过专门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权威也分理性和非理性的。而现代社会中的很多权威,其实是非理性的,只是伪装成真理的谎言、包装成专家的高见,其实纯粹是胡说八道,而且这种非理性的权威几乎无处不在。弗洛姆提到了电视、广播、新闻,现在当然还包括网络,几乎是全方位轰炸我们的感官,灌输我们的思想,这种非理性权威内化的审查者,不但不会让我们更聪明,反而让我们变得更愚蠢,变得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而在睡着的时候,这种审查机制也一样弱化了,我们听不到白天围绕我们的那些噪音,所以我们在梦里反而能够更深入洞察自己,去感受和思考我们更真实的思想。因此在弗洛姆看来,在睡眠的时候,因为审查机制的松动,所以我们最好和最坏的东西都会突显出来。相比清醒的时候,我们可能少一些理性和规范礼仪,但是会更加聪明果敢,更有洞察力和判断力。
听到这儿有人会说,诶,这不和荣格说的一样吗?确实,在梦中的我们可以更聪明智慧这一点上,弗洛姆的观点和荣格是一致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两个人的看法有根本差别。荣格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在梦中听到了超越我们自己的声音,这声音来自更高明的智慧。而弗洛姆却认为,我们听到的声音并不是什么神秘智慧,而是我们自己的声音,是清醒时被非理性的权威压抑和掩盖的声音,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声音。这个不同点可以说很好地表明了荣格和弗洛姆的根本区别,为什么荣格最终转向神秘主义,而弗洛姆始终秉持的是人本主义。所以弗洛姆对梦的观点是,梦是我们所有心智活动的表现,既可以表现非理性需求,也可以表现理性需求;既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梦所用的象征性语言本身也是中性的,并不一定指向原始性本能,但也未必是什么智慧的预言。
这个结论一出,解梦师的难题又来了。我们怎么知道一个梦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呢?这简直比弗洛伊德或者荣格的分析更难办嘛。对此弗洛姆说,我们不能先抱定一个梦的好坏,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他举了一个人的梦,这个人拜访了一个伟大善良的大人物,见过他的每个人都说他好,简直众口一词。他自己和这位大人物见面后,也觉得自己真是碰到了一个大好人。但是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这位大人物一副残忍凶恶的嘴脸,和白天见到的时候完全不一样,让他感到恶心。这个梦怎么解释?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套路,肯定会说这是因为做梦者内心其实在嫉妒这个大人物的名声,但是这种情感被压抑了,所以进入了无意识,只是在梦里才反映出来。但是弗洛姆观察这个梦以及后续的进展后,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后来这位做梦者又和这位大人物碰了几次面,他仔细观察了这位先生,又询问了熟悉这位先生的少数人,发现他确实有不为人知的粗鲁一面。后来他回想起来,其实第一次见面时他也有过这种感觉,但是只是一闪而过,因为大多数人都说这位先生是个大好人,热情又友好,所以他只是把这种感觉当成一种错觉,没有太在意。而在梦里,这种“大家都认为”的意见被弱化了,所以他的洞察反而更加敏锐了,并且用一种夸张的象征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就是梦里反而比醒着时清醒的典型例子。
所以,解梦者在分析梦的时候,要对各方面的情况都进行分析。比如在上面的第一个例子中,做梦者并不是一个善妒的人,也没有理由嫉妒这位大人物,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梦更多是理性的判断,而如果他很容易嫉妒名人,而且又说不出任何实际证据,那么梦就更可能是非理性的感情反映。要做出正确的解读当然不是很容易,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就像弗洛姆自己说的,理解梦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它也需要知识、天分、实践和耐心。当然,对于梦的解析的答案,是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的,你既不能说弗洛伊德是错的,而弗洛姆本身也只是举了个例,不完全说明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解读自己的梦,但是这并不是说,你看了《梦的解析》就能马上变成解梦大师。
三、弗洛伊德及其基本思想
弗洛伊德是谁呢?即使完全不懂心理学,你也肯定听过这个名字很多次了。他生于19世纪中期,是个犹太人,在心理学界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理论里面最广为人知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分量有多重?地位有多高?法国哲学家萨特是这样评价的:“三个犹太人对整个人类的现代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个是马克思,第二个是爱因斯坦,第三个就是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医师、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心理学界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理论里面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他还提出过许多著名的概念:自我本我超我、性本能、死亡本能、梦的解析、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小镇——弗莱堡城,他的父亲叫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犹太羊毛商人,母亲叫阿玛利亚,是弗洛伊德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比雅各布整整小了20岁。这个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一家人住在弗莱堡城一名铁匠家的楼上。雅各布与他第一位妻子生下的儿子就住在附近,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弗洛伊德的母亲年岁差不多。
到19世纪90年代末,他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取代了他的父亲,成为母亲的伴侣;他的母亲怀孕了,生下来他的妹妹,这个小妹妹是他的对手;他的侄子比他还大一岁,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大的敌人。弗洛伊德让数百万从未读过古希腊悲剧的人都知道了俄狄浦斯情结——杀父恋母,古希腊悲剧在他眼里成了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而精神分析法看上去就像是医生和病人两位侦探联手,解决无意识所犯下那些扑朔迷离的案件,所有的答案似乎都在童年和性经历中。
虽然生活条件略为艰苦,但弗洛伊德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家中的重点关照对象,他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全家人会为给他创造安静的学习氛围。父母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弗洛伊德进入大学,选择了医学专业。
1882年,弗洛伊德遇到了玛尔塔·贝内斯,他把这位姑娘称为“小公主”。经过弗洛伊德充满激情的追求后,两人最终订婚,但长达4年的订婚期间,弗洛伊德与未婚妻玛尔塔之间却是聚少离多,两人的亲密方式就是亲吻和拥抱。那时候弗洛伊德26岁,血气方刚,这种有点儿难熬的等待让弗洛伊德获得了什么呢?弗洛伊德日后提出,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来自性欲这个源头。这个理论框架就来自他性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经验。也是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弗洛伊德说,饥饿与爱情就是真正的哲学。多年之后,他还经常用这句话来阐明自己的理论——饥饿就是本我的驱动力,是自我生存的能力;爱情就是性的驱动力,是物种延续的能力。因此,弗洛伊德的经典名言就是-人生的两大秘密就是去爱,去工作。
弗洛伊德在1886年9月终于迎娶了玛尔塔·贝内斯,妻子在之后的9年中相继生下了他们的6个子女。弗洛伊德每天被婴儿的啼哭和奶瓶尿布的家常生活环绕,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中,他构建出了精神分析最基本的信条。他在1900年出版了他第一本核心著作《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在1882年第一次接触到安娜·O 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说是对精神分析的创立起到奠基作用。这位化名为安娜·O 的患者被认为患有当时称作歇斯底里症的疾病。对这个案例,弗洛伊德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解:歇斯底里的病因是创伤性的经历及不愉快的记忆导致的。这种记忆是一种活跃在潜意识中的力量,人们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将这种力量压抑在潜意识中,但这并不会使这股力量消失,这股力量为了寻求出路,导致了患者以歇斯底里症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决定放弃使用催眠疗法,转而开始酝酿一种崭新的治疗技术:自由联想。这种技术就是让患者在心理咨询的环境下,不假思索地向咨询师报告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借此来帮助患者重新经历创伤事件、疏解情绪,达到治疗目的。
随着在更多病人身上使用这种全新的治疗技术,弗洛伊德渐渐发现,很多患者都在自由联想中汇报了自己童年曾遭受过性的创伤。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诱惑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歇斯底里的发作是由于幼年期遭受过性创伤所致。
从19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弗洛伊德对自己片段的记忆、试图掩盖的欲望和情感进行检视和审查,主要使用的技术就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自由联想,而主要依靠的素材就是他的梦。
1900年8月,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梦的解析》。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大量的范例详细地讲述了如何对梦进行分析。弗洛伊德把梦里的每个元素独立开来,并以这些元素为起点做自由联想,他用这样的方式对自己和病人的一千多个梦做过解析后,呈现出一个普遍的原则——“梦是对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对被压抑、被禁止的欲望进行过伪装后的满足。”简单地说,梦是做梦者潜意识中的欲望,经过某种内在检查机制处理之后进入意识的内容。通过对梦境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梦境中希望得到满足的驱力是什么,以及拒绝满足驱力且与之对抗的防御机制是什么。
这里提到了两个精神分析中的概念:驱力和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将驱力称为力比多,这是德文的音译,也可以被称为性驱力。这里的性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因此性驱力是驱使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力量,是人类心中最原始的能量。而防御机制则是指,自我将可怕的东西控制于意识之外以减少或避免焦虑的方式。弗洛伊德提到,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防御机制是压抑,也就是人们把道德规范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不去体验它们的存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让弗洛伊德更加深入地思考着他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的主题:死亡。他发展出了与性驱力相对应的另一种力量——攻击驱力,以此来解释人类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攻击驱力不只表现在残暴的杀戮中,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玩笑式的谩骂、挖苦讽刺或是体育运动中的对抗等。弗洛伊德认为,攻击驱力与性驱力是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能量之源。我们更熟悉的说法是死亡本能与性本能。
1923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自我与本我》。这本书重点讲述了弗洛伊德对自己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代表人们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并希望获得即刻的满足;而超我则代表了人们理想中的自我、道德规范或一个人的良心,它严苛地监视着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标准;最后,自我的作用是协调本我、超我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力图在符合超我和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本我的需求,上述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很大一部分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
1929年,弗洛伊德完成了《文明及其缺憾》。这是一本简洁有力的政治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更大的思想构架中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他认为,文明压抑了人的性本能和死亡本能。
1939年9月21日,弗洛伊德的私人医生遵守了和弗洛伊德的约定,为他注射了超剂量的吗啡,9月23日凌晨3点,弗洛伊德离开了人世。这是二战刚刚开始的第一个月。
弗洛伊德年幼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雅各布出门,迎面过来的一个人故意打掉了雅各布的帽子,而雅各布并没有和那个人发生冲突,只是默默地走过去捡起帽子,父亲的这种懦弱让弗洛伊德感到愤怒。从少年期开始,弗洛伊德便表现出性格的坚毅和体力的勇猛,在同学嘲笑他的犹太人身份时,弗洛伊德做出的回应是反抗。他自比汉尼拔,自比摩西,这都是身负重要使命、要面对强大敌人和艰难命运的英雄。由于犹太人身份,弗洛伊德年轻时被维也纳的医生圈子排斥,他也习惯性地站到大多数的对立面去。人们普遍不接受精神分析学说,也和弗洛伊德毫不讳言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有关。虽然我们不能说只有边缘的犹太人才能开创出新学说,但是弗洛伊德关注的大问题——生与死、性与死、过去与现在、疾病与健康,这一系列二分法显示的矛盾都有犹太思想的特色,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言自明的,就连生命中的事实也无法为自己发声。
四、《梦的解析》
到此,再说梦的解析,似乎略显多余,但我仍然要把我的原则贯彻到底,把最开始定下来的框架内容补足。
这本书,主要有四个重点内容:第一,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如何看待梦?第二,梦是什么?弗洛伊德为什么说梦是欲望的满足?第三,梦为什么要伪装?梦有哪些伪装手段?第四,如何用精神分析法来解释我们的梦?(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梦的解析 读书笔记5000字